抗战史上的奇葩师团:遇到中国军队一枪不发,
在抗日战争史上,曾有这么一支被称为“日本第一窝囊废师团”的部队,它就是日军第4师团,又名“大阪师团”。
按照日本的军事制度,作为日本的17个常设师团之一的第4师团采用的是“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再加上师团部直辖的骑兵联队、炮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兵联队、卫生队以及第1至第4野战医院和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其人数已经超过了2.5万人。
虽然就单兵武器而言,中国军队并不逊色,但因为中方兵员基础素质差,编制不合理,轻重机枪、火炮、空中打击力量等压制型火器严重缺乏,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像第4师团这种甲种师团,中方即使出动一个集团军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压制。
注1:日军一个联队共配备三八式步枪2124支、轻机枪72挺、掷弹筒76个、九二式重机枪24挺、九二式步兵炮6门,不包括联队部额外配置的一个炮兵中队和一个速射炮中队(共4门四一式山炮、4门九三式37毫米炮);骑兵联队辖两个中队,每中队配属一个轻机枪小队,315支四四式马枪,2挺九二式轻机枪;炮兵联队辖四个大队,配备36门三八式野炮,12门九一式炮,315支三八式马枪;工兵联队辖三个中队,配备200支三八式步枪。辎重联队辖六个中队,配备329支三八式马枪。此外,日军师团每次出战均会配属一个战车大队,计39辆八九式轻战车、29门17毫米的战车炮、120挺机枪、21辆轻装甲车。 注2:1935年蒋介石在稳定了长江流域的统治后,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利用大批进口的新式武器对嫡系部队进行了编制调整。截止到“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已完成了50个师的调整。据历史学家张其昀编著的《抗日战史》记载,调整师的官兵共计10923人,配备着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28挺、掷弹筒243具、各式火炮与迫击炮46门。这里需要重点写清:因为中国外汇短缺和工业基础薄弱,所谓的调整师也只是充实了部分近战武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日本军事历史学家关幸辅的笔下,第4师团的战斗欲望却并不强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4师团在徐州会战中的表现:放走了数十万中国军队的精锐部队。
"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就遇到过一支"奇怪的日军"。面对日军合围,李宗仁指挥40万大军巧妙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突围后的中国军队已是人困马乏,重装备也丢失了很多,战斗力锐减。就在穿越鲁苏皖边界一条公路的时候,发现前方路上赫然出现一支装备精良、正在挺进的日本军队,此刻,疲惫不堪的中国军队惊惶失措,混乱地离开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区。奇怪的是,过了很久都没见日军追来,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惊奇之余派人打探,却见那支日军丝毫没有追击的意思,相反,还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地烧起饭来。这支"奇怪的日军"正是第四师团的南进支队。"
实际上,第四师团自入华以来就一直驻守在东北,他们首次入关还是在1940年6月。
若真论起对徐州突围起关键性作用的,除了李宗仁高超的战略眼光,还要归功于张自忠将军亲自领兵断后。
当时,参加徐州会战的日军部队有华北方面军第二军下辖的第5师团、第10师团、第16师团、第114师团和第一军的第14师团,隶属华中派遣军的第3师团、第6师团之坂井支队、第9师团、第13师团、第101师团佐藤支队,兵力约有10个师团。
总体上看,这两大部日军呈现的是南北对进、两翼包抄的战略姿态。
在北线的鲁南地区,同属甲种挽马师团的第5、第10师团正死死地咬着第五战区的主力部队。
趁这个当口,南线日军的第3、第9、第13师团正快速插向第五战区后方唯一的交通大动脉:陇海路。
不久,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的快速挺进部队便会师于陇海线。
这,意味着日军对中国军队的战略包围已经完成。
接下来,日军的任务就是集中两部的精锐对徐州作向心突击。
李宗仁知道,尽管日军来势汹汹,但由于他们人数不足,这个包围网处处都是空隙和漏洞;若抓住时机,突围并不是难事!
于是,在听闻萧县失守后,李宗仁果断下达了放弃徐州并全面突围的命令。
会上,张自忠指挥的第59军被李宗仁指定担任殿后掩护重任。
5月16日开始,张自忠将第59军分成了三支掩护部队,和日军整整厮杀了两天。
推测第五战区长官部以及大部分主力部队都脱离了战场,张自忠才下令放弃阵地。
撤退时,张自忠又亲率180师和112旅殿后。
到了19日,日军的一支部队在大军的撤退通道上抢占了一个村庄,企图拦截第五战区的部队。
几路群龙无首的国军部队不明虚实纷纷裹足不前。
两个小时后张自忠率军赶到,亲自布置了一个旅围住该敌,然后招呼兄弟部队安然撤走。
后来,由于路上常有日军尾随攻击,为缓和本军以及其他兄弟部队的恐惧心理,张自忠又亲率手枪营走在全军之后掩护。
6月1日,经过千余里的艰苦跋涉,张自忠指挥的59军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平安地撤到了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