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7-14 17:20 的文章

他12岁偷偷参军,30多年后成开国少将,衣锦还乡

著名诗人贺知章写过这样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年时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再次回来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小辈们不认识自己,反问我是从哪里来?

这是怎样的离愁别绪和无奈伤感啊,好似一个孑然一身的孤儿四顾茫然寻不见母亲,失落、徘徊。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戎马一生,阔别30年后回家寻找亲人的开国将军——王扶之。

王扶之将军从12岁偷偷离家参军开始,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战、解放战争、朝鲜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晋升为少将军衔,久战沙场战功赫赫,是至今仍健在的最年轻将领,他的人生是怎样的传奇呢?

他12岁偷偷参军,30多年后成开国少将,衣锦还乡

一、天不怕地不怕,“缴枪不杀”的红小鬼

王扶之1923年出生在陕西榆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小扶之和父亲相依为命,那个时候的农村也没有什么教育机会,他的童年就是和大家一起放牛放羊。

一直到父亲去延安县城谋生,不放心小扶之一人在家,把小扶之接到身边后,王扶之才开始进私塾念书。《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古典书籍,背了一遍又一遍。

1935年这一年,聪颖的小扶之命运的转折点来了。当时刘志丹领导的工农红军在陕甘一带十分活跃,土地革命替当地的贫下中农争取到了许多政治利益,而且这些红军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同作,完全不似从前官军的居高临下、横行乡里之恶行,这给小扶之生出了一种亲近感,很想加入他们,过一种有意思的人生,总好过放牛放羊。

于是当他去应征,长官问他多大时,才12岁的他就勇敢地大声说:“十七!”。顺利进入少共营。

进入少共营不久,小扶之就立下战功。当时少共营兵分三路去攻陷一处高地,山上的敌人轻视他们是娃娃兵并不放在眼里,哪知这群娃娃兵作战有勇有谋。

小扶之拿着梭镖冲在包抄队伍的最前面,看见一敌人正持枪瞄准坡下的战友,迅速冲过去用梭镖抵住敌人喉咙,大喝:“缴枪不杀!”

敌人惧怕,双手举过头顶,小扶之夺下枪,背上身,将敌人捆住待取得胜利押解回营。

他12岁偷偷参军,30多年后成开国少将,衣锦还乡

二、自行车上驮师长、学本领

在抗战期间,16岁的王扶之缴获了一辆日产自行车,他那时好奇心强,从没有见过自行车,在部队里一有空就练车,单手骑,空手骑,反手倒骑,聪明的他一练就会,营地里经常响起清脆的车铃声,年长的战友们无不拍手称赞。

师长黄克诚经常坐在他自行车后面,王扶之不但贴身保护着师长,也跟着师长学到了许多为人和作战的宝贵经验,甚至黄克诚遇到军务烦身解不开时都会听取王扶之的意见,执行关键任务师长第一个想到的也是王扶之。

军事路线转移时派王扶之去和当时的华成公司张经理斡旋让路;

敌方久攻不下时派王扶之化装去对方内部成功策反取得胜利;

平型关战役中王扶之勇猛无敌多次荣获战功。

正是在这一次次的磨练和高人指导下,王扶之成长迅速,到参加解放战争时,他从参谋长到营长,再到能够独当一面的独立团团长,那是1949年王扶之刚满26岁,可谓是最年轻的军官了。

王扶之曾经亲手写了一副楹联“永远铭记黄克诚大将的教诲”,终身不忘黄将军的谆谆教导。

他12岁偷偷参军,30多年后成开国少将,衣锦还乡

三、地底下飞出两只苍蝇

王扶之虽然身经百战,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也不知道在鬼门关外徘徊过多少次了,但他讲,最令他胆战心惊的是在朝鲜战场的那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对死亡的恐惧。

1952年8月,身为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正在一处山洞里与当时的参谋和新华社记者讨论军情,美军仗着自己军事力量雄厚,不停地在外面狂轰滥炸,这一次很不幸的指挥部被炸弹命中,在一阵轰隆耳鸣后,王扶之看见记者和三位同志已经当场牺牲,自己和另外两个幸存者也被埋在瓦砾堆里动弹不得。

大家稳定神智后,相互鼓舞着挣扎着爬起来,好不容易拼尽全力爬出来后令人绝望的发现洞口早已被炸塌的石块封死了,没有一丝光线透进来,洞中的空气也越来越稀薄。大家仍然不放弃努力,找来能敲起来发出大声响的锅碗瓢盆瓶瓶罐罐使劲敲希望外面有战友能听到。

然后,除了轰炸的炮声,外面还能听到什么呢?弹尽粮绝,大家只好把自己的尿液集中储存起来以备最后的挣扎,永恒的黑暗和临近的死亡笼罩着洞里的每个人。

他12岁偷偷参军,30多年后成开国少将,衣锦还乡

当彭总司令得知我师一得力干将不幸遇难时,命令工兵连要不惜一切代价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将王扶之带回祖国。

命令一下,工兵连的战友们没日没夜地挖土搬石,仍然不见几人的踪影。

30多个小时过去了,大家都快绝望了,这时工兵连长看见瓦砾堆中飞出两只苍蝇,眼前一亮,身体一激灵,朝战友们大喊:“挖!快挖!这里有人!”

大家听到连长欢呼也激动起来,争分夺秒刨去障碍物,营救师长。果然,不久,战友们终于找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王扶之,迅速把他们抬出来抢救。

正是这两只救命的苍蝇给王扶之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据说以后王扶之从不驱赶苍蝇,家里从来不放苍蝇拍,就是为了报答这两个信使的救命之恩。

他12岁偷偷参军,30多年后成开国少将,衣锦还乡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内国外暂时太平,王扶之也终于得以从战争中解脱出来,这时候的他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还有不知道还健不健在的父亲,思念之情越来越意难平,于是交代好公务带着贴身警卫员,特地买了些粮食准备送给父老乡亲。

从家乡火车站到老家要搭驴车行路,王扶之见一老车夫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岁数,于是坐上了他的车。近乡情怯,将军想多了解些家乡的情况,于是和老人攀谈了起来,老人得知旁边坐着的是一位老红军时也不免怆然起来,讲起自己30年前也有个儿子,偷偷离家参军,不知道现在是死是活?

王扶之听到这里心里一惊,忙向老人打探他儿子的详细情况,谁知老者口中絮絮叨叨的往事竟然正是自己的童年!

王扶之潸然,老人不解,这时将军大喊了声:“爹!”老人也瞬间明白了,两人泪眼相顾胜过了千言万语,将军赶忙下车,让老人坐上车来,自己牵着驴往家的方向走。

他12岁偷偷参军,30多年后成开国少将,衣锦还乡

三十年的分别竟然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人生真是比小说还精彩,家乡的景、家中的人都换了新面容,也许只有那黄土高坡的泥土朱颜永不改。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多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文/趣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