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6-15 17:26 的文章

孔融让梨,为什么不得善终?

孔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四岁的时候,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就知道拿最小的。

孔融让梨,为什么不得善终?


4岁的孩子,就懂礼貌谦让,真的很让人敬佩。于是他被传颂为神童,甚至三字经里面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佳句传扬,可见他在当时是多么的火。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孔融那长大以后,又有了哪些变化呢?看一看吧。


一、为保忠臣,争相赴死。


谭嗣同诗句中“望门投止思张俭”,那个张俭是个良臣,因得罪朝中权贵,遭遇陷害。被人密令追杀。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于是投奔孔褒。


恰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16岁,见张俭很可怜又是哥哥的朋友,就收留了他。


谁知惹祸上身,郡县的捕快很快就查到了孔融家,张俭逃跑了,孔融、孔褒两兄弟双双入狱,


官吏问他俩谁是窝藏犯?孔融说:“收容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与弟弟无关,罪在我。”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郡县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这好像是让梨的延续,更显示了孔融的大义。

孔融让梨,为什么不得善终?


二、正直严明,北海为相。


孔融初次应召,成为司徒掾属。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他很认真,暗访官僚中的贪污之人,准备予以贬谪或罢免。


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朝中尚书害怕得罪宦官,召孔融来当面对质,孔融不怕,毫不留情的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刚正不阿。


有一次,他得罪了权臣董卓,遭到报复,被调离朝廷,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再设置城邑,建立学校,实施儒术,荐举贤良。


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大加褒扬。对于没有后代及居无定所的人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此声名鹊起,时人称为“孔北海”。


三,侮辱曹操,惨遭杀害。


后来,孔融又被汉献帝召回朝廷,任少府。董卓死了,曹操掌权。孔融看到曹操奸雄诡诈,渐渐显露,看不下去,所以言语偏激,常常冒犯了曹操。


因为孔融名重天下,曹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因此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嫉妒,于是指使奸臣诬陷孔融。


终于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所以说,孔融让梨,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成人后,做官坚持自己良好的禀性。因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坎坷,惹了不该惹的人,为他的耿直、正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致不得善终。

孔融让梨,为什么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