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1940年,也就是二战爆发的第二年,艾森豪威尔从菲律宾回到了阔别4年的美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不仅是因为离开了让他厌烦的麦克阿瑟,还可以从繁琐的参谋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基层带兵;而且作为军人,有可能参加梦寐以求的战争。

作为50岁的中校,艾森豪威尔自感在部队很难再有提拔的机会了,他只希望在退休前能带兵打仗。尽管美国对参战有所准备,各部队都在积极扩军,但按照艾森豪威尔的官阶,他只得担任第15步兵团的副团长,他欣然接受,因为不用呆在办公室了。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成为陆军各单位“疯抢”的人物。

原来,时任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按照罗斯福的战略部署,开始进行扩军和训练部队。计划用3年的时间,将原来的不到20万部队扩编到500万。大量的兵员征集后,训练和管理却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军官太少了。

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艾森豪威尔在陆军界是公认的“优秀参谋军官”,许多部队的主官都希望他能担任自己的参谋长。像巴顿、陆军计划处等都纷纷向他发出了“邀请函”,但他都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干了20多年的参谋工作,干够了。每天繁琐的杂事,整堆积如山的文件堆,让人毫无成就感。尽管参谋工作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说轻车熟路,但什么事情干久了都会产生“厌烦感”,人生不该这么单调、无味。

其次,不愿再受人摆布。常言说的好“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就算当个参谋长,也是听命于师长、军长的摆布。打胜仗,是上级的功劳,打败仗,参谋落埋怨。男人的野心告诉他,不能一辈子受制于人,除非给自己更高的职务。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干参谋一职,他已经错失了两次参加战斗的机会,一次是远征墨西哥,另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军人,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于是,他谢绝了所有人的好意,他要指挥部队上战场。

直到1941年7月,他晋升为上校,并担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让他欣然接受。要知道该集团军拥有24万人,到这样的部队让艾森豪威尔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他的训练和组织工作干得十分出色,深受上级的赏识。

日本偷袭珍珠港,“炸毁”了艾森豪威尔参战的梦想。

同年9月,他被晋升为准将,这让艾森豪威尔由衷地感到高兴,在他看来这辈子能当个上校就算到头了。随着日美关系紧张,他敏感的感觉到战争即将来临,他全身心地抓训练、演练战术,他为能参加战争做着各方面的准备。

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一下子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宣战、调动部队、战争动员等等,每一个美国人都想上战场与日本人较量一番,部队更是进入到了一级战备状态,艾森豪威尔也是摩拳擦掌,准备带领部队远征日本。

然而,陆军参谋部的一纸调令,彻底让艾森豪威尔七上八下。因为时任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要找他,他预感到情况不妙,很有可能做自己不愿意的参谋工作。在他看来,一生中碰到过两次大战,却从未指挥过一个排,这是军人的耻辱。

他下定决心,说什么都要返回基层部队上战场。让他想到的是,马歇尔确实有意让他担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副处长,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无论艾森豪威尔找出什么样的借口,马歇尔都不为所动。看来,官阶越高,“扭劲”越大。

尽管艾森豪威尔有十万个不愿意,并争执了一番,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只得愤然接受。说起为何马歇尔这么坚持,还要感谢他的助手马克.克拉克将军,他说:“按照您的意思推荐10名候选人,那么他们的名字都是艾森豪威尔。”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分析日本进攻菲律宾,美国如何守?艾森豪威尔的答复是,放弃。在他看来,日军进攻菲律宾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而驻军实力太弱无法挽救。应该将部队撤往澳大利亚建立前进基地,以利再战。马歇尔同意了他的战略分析。

形势和艾森豪威尔分析的一样,菲律宾沦陷。7.6万美菲联军放下了武器,麦克阿瑟只身前往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为了遏制日本的攻势,艾森豪威尔全力调派物资、人员,经过一个冬天,24万部队部署在太平洋上。

“先欧后亚”战略,艾森豪威尔一步登天。

1942年3月,晋升为少将的艾森豪威尔,按照美、英两国领导人确立的“先欧后亚”战略,他制定了以英国为基地,进攻欧洲的战略计划,并奉命与英国政府进行磋商,艾森豪威尔谦和、友善的态度,给丘吉尔和英国将领们留下了良好印象。

但有一人除外,那就是蒙哥马利,与麦克阿瑟的目中无人比起来,他有过之而不及。第一次见面,蒙哥马利就称:“英军在征战的时候,美国还在赤身裸体地过着原始人的生活”,艾森豪威尔直接回怼:“我们已经穿上衣服在帮你们了”。

英国之行,艾森豪威尔极力主张在英国建立战区司令部,掌管战区内所有的陆、海、空部队,并选派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担任战区司令。马歇尔和罗斯福同时接到了这份报告,出乎意料的是,罗斯福任命艾森豪威尔为欧洲战区总司令。

一是,艾森豪威尔曾在潘兴将军手下起草过一份一战后的欧洲战场手册,并为此在法国呆了15个月,他了解法国的山山水水,是个少有的“法国通”。并且,多年扎实的参谋水平,能够代表美国、美军的形象站在英国人的面前;

二是,善于沟通、交流的能力,让他的英国之行就认识了许多英国朋友,英军将领包括丘吉尔在内都认可艾森豪威尔,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有他在,可以完美地处理好英、美两军将领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更妥当的是,这么一个“好差事”,自然是将官们趋之若鹜的目标,各个派系、各个部门都想获得这个将来能成就辉煌的位置。选派艾森豪威尔去,尽管他超越了366名比他职位高的将军,但没有人对此有异议,因为他不属于任何派系。

1944年,艾森豪威尔任欧洲盟军总司令,官阶为五星上将。从二战爆发伊始的中校,5年的时间他就达到了军事生涯的最高峰,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尽管有人对此颇有微词,但扎实的军事素养、良好的军人形象、友好的交流方式是他获得成功重要因素。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艾森豪威尔》、《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