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19-12-25 01:20 的文章

马拉松是城市回馈给社会的最好礼物

“马拉松应该是城市回馈给社会的最好礼物。”在2020年无锡马拉松新闻发布会上,无锡汇跑赛事总经理李长征的一句话令人眼前一亮。从2014年重整旗鼓以来,无锡马拉松(以下简称“锡马”)用6年的时间打成长为一场高颜值、高品质、高口碑的优质赛事。用李长征的话来说:“现在的锡马超乎了我当时进入跑步行业时的想象。”

“这些都是逼出来的”

在进入跑步行业之前,李长征在北京经营着自己的酒楼。作为一个跑步爱好者,每年北京马拉松赛之前,李长征总要招呼一帮跑友尽尽地主之谊。“大家就说‘老李你这么喜欢马拉松,咱自己干个马拉松行不行?’我说这事我没干过,不知道行不行。”虽然只是朋友之间的寒暄,但在李长征的心里埋下了“自己办马拉松”的种子。作为商人的李长征,在自己跑步的过程中敏锐的发现了跑步参与人群在逐年扩大,跑步市场存在巨大空间,于是汇跑赛事公司应运而生。对于踏足赛事运营,李长征说:“当时完全是个凭感觉的事儿。”

“我2013年10月来到无锡,跟政府谈了两个多月,终于把锡马接过来了。”李长征回忆道,“我觉得我们当时和政府的合作是一个全新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完全市场化方向,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挣。”而在马拉松市场刚刚呈现出上升趋势的2014年,不靠政府补贴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事近乎于天方夜谭。李长征也没能创造奇迹,2014年锡马整体收入仅为100多万元,而在赛事成本上则投入了600多万。“2014年、2015年公司是巨亏状态,压力特别大,而且做赛事又特别辛苦,我当时真想卷铺盖回北京。”回想到赛事初创时的窘境,李长征露出一脸苦笑,“既然跟政府有约定,那只能自己拼命想办法,拼命做创新。”凭借市场化运作和不断的推陈出新,2017年锡马实现盈利。李长征说:“这些都是逼出来的,但现在想起来心里特别欣慰。我觉得赛事市场化是必须的。企业如果没有造血能力,怎么能长期维持。我如果不赚钱,凭什么去坚持?我总不能把房子卖了办比赛吧?”

“马拉松赛事必须差异化发展”

从2015年开始,中国马拉松赛事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每年举办的赛事数量成倍上涨,马拉松赛事是否过多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李长征说:“我觉得这个事情要这么理解。同质化赛事过多,那就是多。如果赛事各有差异,那就是不多。我觉得办马拉松赛事定位很重要,是定位成全民参与的城市活动,还是定位成国际化、标准化的大型赛事,这对赛事的成长有很大的区别。”

在李长征看来,不仅赛事定位需要有差异,一场赛事中对不同水平的跑者同样需要差异化服务。“锡马这几年的赛道补给有肯德基的蛋挞,我们要求前面的跑者跑过去,蛋挞才能拿出来。高水平的跑者追求速度,后面重在参与的跑者感受一下吃喝玩乐,安全完赛就好。”除了补给之外,锡马赛前短信也会根据跑者水平的高低,发送不同的内容。也正是这样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锡马在跑者圈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国内马拉松赛事发展应该把赛事进行区分,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定位。我们赛事运营者,从你干第一天开始就应该搞清楚我们的马拉松到底要怎么样?是要走专业化道路,还是走大众娱乐化的道路,想好了就别改,这样到最后都能干成。”

“马拉松是城市给社会的礼物”

从2017年开始,锡马升级为全马赛事的消息不绝于耳,但时至今日,锡马依然保持了迷你、半程、全程的多项目模式。李长征说:“作为锡马来说,不光承担着吸引外地跑者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本地跑者的责任。所以我们的迷你、半程项目就是针对初级跑者,给他们一个进阶的机会。”锡马的坚持也得到了回报,2014年锡马本土选手报名人数还不到1000人,但是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就突破了20000人,每到傍晚,太湖边上跑步的身影越来越多。“马拉松赛不能光在外边扬名,反过来要反哺城市、激励城市,让全民都能够锻炼起来,其实马拉松就应该是这样。”

明年3月,汇跑投资的锡马体验中心就将正式开门迎客。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李长征说:“我们现在每年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无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们不能用‘在这赚一笔钱然后跑了’这种逻辑。城市给了我们机会,我们也要给城市实实在在的做一些东西。”

在2020锡马发布会现场,李长征像掏礼物一样带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惊喜,而2020年锡马的奖牌则是众多惊喜中最绚丽的一颗彩蛋。明年锡马的奖牌将八音盒融入其中,转动摇把,一首优美的《太湖美》让人对锡马的回忆历久弥新,看似简单的一个设计,李长征和他的团队整整折腾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