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乒乓球三把锁匙教学法”?它能解决什么
初学乒乓球时,我们一般是跟着教练从动作的外在形态上去理解各项技术,如“沉肩”“收臂”“外弧”“内弧”“抖腕”“甩打”“蹬地顶胯”…… 等等,每个动作都要练习千万遍。
这样做有效果吗?近日,笔者看到张宁发表在“对话乒坛人”上的一篇对乒乓球高级教练王吉生的访谈,其中提到“乒乓球三把锁匙教学法”,很受启发,整理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提到王吉生老前辈,可能有些朋友比较陌生,其实王吉生教练是我国第一批乒乓球高级教练员,其早年也是乒乓球运动员,上世纪60年代曾入选北京队,后担任乒乓球教练,曾成功培养中国首位横拍近台快攻运动员闫桂丽。80年代曾先后应邀担任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国家乒乓球队主教练,多次率队获得国际大赛冠军。
王吉生教练曾长期担任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乒乓球分会秘书长,是全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蓬勃发展的主要开创者,曾与岑淮光合著出版《怎样打好乒乓球》一书。
在王吉生教练看来,乒乓球技术动作的正确定义不是“姿势”,而是“肌肉的用力行为”。如果我们跟着教练员仅仅从外在形态上去理解各项技术,很难掌握好乒乓球技术,学了许久往往不得要领。
因此,王吉生教练认为,不断地追求技术动作用力行为合理化,是基层乒乓球教练员每天都要面对的主要工作。那么,什么是“合理的击球用力”?王吉生说至少应该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首先,击球用力需要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运动用力规律;
其次,击球用力面对来球的变化能够随机调节。
驾驭击球的用力是从哪里来的?作用到到哪里去?以及如何变化与调节驾驭击球?身体各主要部分的用力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击球用力的行为来搞清楚,弄清楚这些问题,再去解决乒乓球击球的技术动作问题将不再困难。
鉴于此,王吉生教练总结多年一线教学训练的经验基础上,从技术动作是“肌肉用力行为”的这一本质出发,总结出了解决技术动作问题的“三把钥匙”,也就是“乒乓球三把锁匙教学法”。
是哪三把钥匙呢?
第一把钥匙是“躯干带动四肢”
这是解决击球力量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以及击球的挥拍轨迹问题。其依据“蹬地移动身体,转腰用力击球”的分工原理,在整个击球动作中,腿的作用是支撑用力;腰的作用是转向用力;手的作用的调节用力。
正手进攻动作身体相关部位的肌肉用力分工:
1、左腿支撑身体重心,并以此为轴向后放转腰(转向用力)
2、转腰用力带动引拍的同时也带动右腿移动
3、身体重心迅速转至找到合适位置的右腿上
4、随即以右腿支撑身体为轴向击球方向转腰(转向用力)
5、当转腰用力带动手臂挥拍作用于击球的瞬间。。。
6、握拍手操控球拍做调节用力,用以驾驭击球的弧线轨迹
第二把钥匙是“调节用力”
这是击球瞬间手上的用力动作,这一动作非常短暂,普通摄像机拍不清楚,肉眼很难判断,但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乒乓球击球瞬间的动作用力就是手指操控球拍的“杠、旋”用力。击球人的所谓“手感”就是指击球瞬间手指驾驭球拍在“顶拨力”—“杠”与“旋擦力”—“旋”之间做差别用力调节的能力。
横拍正手进攻击球瞬间的“杠、旋”调节用力
1、击球瞬间球拍在持拍食指向前的“顶拨力”作用下呈现向前的(杠杆)运动顶住来球;
2、随即前臂带动手腕、手指做内旋动作;
3、其作用力传递集中到食指;
4、操控球拍做“旋擦”动作,驾驭击球弧线轨迹。
直拍正手进攻击球瞬间的“杠、旋”调节用力
1、击球瞬间球拍在持拍手中指向前的“顶拨力”作用下呈现向前的(杠杆)运动;
2、顶住来球,随即前臂带动手腕、手指做内旋动作;
3、其作用力传递集中到中指;
4、操控球拍做“旋擦”动作,驾驭击球弧线轨迹。
第三把钥匙是“合理握拍与拍头辅助用力”
这把钥匙是解决弧线制造和弧线控制的辅助用力,运用得好,这把钥匙将有助于驾驭击球弧线,而弧线是击球命中的基本保证。制造弧线的摩擦用力与击球前球拍顶部(拍头)与来球的相对位置有关。低于来球的位置有利于制造弧线的动作用力,提高拍头的位置就能压低弧线的轨迹。
按照王吉生教练的初衷,三把钥匙目的是使乒乓球技术技术动作问题变得简单,就是为了解决我们技术动作中间的瑕疵。
不过,王吉生也坦言,关于“三把钥匙”的讨论,有的赞成,有的疑惑,也有的不理解,甚至不认同,他认为这些表现都在预料之中。中国乒乓球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天下鲜有对手的境界。成功的经验已经变成传承的经典,人们也许会问,如今还会有全新的创意空间吗?
虽然不是象牙塔中的研究人员,但王吉生教练并非依靠标新立异而沽名钓誉。他说,作为一个乒乓球教练,应该自强不息,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