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攻略小将登上大舞台
参赛选手在北京冬运会比赛中。
戚连民摄
练了5年花样滑冰的北京小姑娘赵可依已经能够完成两周跳的难度动作,在俱乐部里算得上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如今,她将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11月17日,北京市首届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北京冬运会)竞技组花样滑冰女单预选赛开赛,各花滑俱乐部选拔出的小选手经过积极备战,代表北京各区出战。与赵可依同组(女子丁组)的小选手就有100多人,竞争激烈,决赛资格需要通过预选赛来确定。
“花样滑冰近两年在北京发展得很好,受到了越来越多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在北京市体育局青少处副处长朱宏看来,北京冬运会的创办,既展现了冰雪项目在北京的发展热度,也为培养后备人才、提升竞技水平搭建起新的平台。冰雪项目扎根北京再添助力。
平台搭建
随着冰雪运动的迅猛发展,北京冬运会应运而生。从11月中旬首场比赛开始,到12月底赛会收官,每个周末都有精彩赛事在多家冰场、雪场上演,将会掀起新的冰雪热潮。
赵可依参加的花样滑冰比赛竞争激烈,而同样受关注的短道速滑也是北京冬运会中的“爆款”项目。此次短道速滑比赛共分为4个年龄段,男、女共8个组别,参赛人数超过300人。在北京市短道速滑裁判委员会主任王自力看来,这样的参赛规模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4年前,北京短道速滑每年只有一项赛事,参赛运动员不过五六十人。现在每年市级、区级比赛就有七八次之多。北京冬运会更为人才的培养选拔提供了平台。”
短道速滑、花样滑冰、滑雪、冰壶、冰球等有着较好群众基础的项目成为北京冬运会的比赛项目。除了专业性较强的竞技组赛事,北京冬运会还特别设置了群众组比赛和大众冰雪趣味赛,以鼓励大众参与,促进冰雪运动人口的增长。
青少年群体成为北京冬运会的主力阵容。根据规定,竞技组的参赛选手年龄都在18岁以下,他们本就是北京冰雪运动的生力军,高水平的竞技舞台将对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朱宏表示,北京有开展冰上项目的传统,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各层面都加大了对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支持力度,“目前,全市16个区已经组建了107支青少年冰雪运动队伍,覆盖了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等项目,注册运动员超过了4000名。”北京冬运会竞技组的报名人数超过1500人,大大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
项目开展
近两年北京新建了多家冰场,大大缓解了冰场匮乏制约项目发展等问题,但是专业性更强、建设维护标准更高的冰壶馆依然是稀缺资源。11月18日,北京冬运会结束了冰壶女子甲组比赛,怀柔队以11∶3战胜石景山队获得冠军。怀柔队夺冠离不开全队的不懈努力,更与队伍长期以来在专业场地进行训练密不可分。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冰壶馆,此前是怀柔队的训练馆,如今也成了北京冬运会前各区队训练的主要场馆。
怀柔队队员李婷练习冰壶6年,她表示:“最近两年,打冰壶的人多了起来,顺义区、海淀区都有了自己的冰壶队,也会到我们这里训练。训练期间,各队之间会打一打比赛,对提高水平很有帮助。”
依托于场馆优势,怀柔区也在积极推动“冰壶进校园”,在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了冰壶课,逐步建立起冰壶项目的人才“上升通道”。怀柔区体育局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张晓桥表示,孩子们会利用课外时间,乘坐专车前往冰壶馆进行练习,“怀柔区的校园冰壶课加上区队的训练,场馆的冰时排得满满的,一年的上冰人次能达到9000左右。”
据了解,从2016年起,北京各区因地制宜组建各自的冰雪项目运动队,有的利用地区的场馆优势,有的则借力于项目发展的特点。以短道速滑项目为例,各区在组织业余训练之初,有80%以上的运动员都是轮转冰——由速度轮滑或花样轮滑转项而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短道速滑项目已经在北京的注册运动员超过800名。
“家底儿”厚了,赛事才更有价值。王自力认为,北京冬运会是首次以区体育局为单位组队参赛的市级综合性运动会,以此为抓手,各区对青少年冰雪运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积极性都将进一步提升。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