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vlog的应用与传播策略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2019年两会融媒体报道中,vlog成为新的传播亮点,为适应分众传播时代,两会中的vlog运用改变了传播的政治生活报道严肃的话语模式,以第一视角展现不一样的两会。一方面vlog的运用将前台与后台区域相融合,引发了大量的观众,创新传播模式,使得大众沉浸两会生态文化中。但另一方面vlog对于时政活动报道的适用性和传播意义还需要优化实践、深入思考。
关键词:vlog;全国两会;前台后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2
一、vlog与两会创新
vlog由Blog演变而来,即video blog意为视频博客、视频日记,vlog主要以第一视角出镜,分享的主要主题是视频主角的丰富生活和个人气质,相较于短视频它的叙事更加从容,内容是非虚构化的。vlog随着短视频风口兴起,具有较高流量的vlog严格意义上属于PGC生产,它对于视频制作者的审美和技术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把控拍摄、剪辑、文字等一系列流程,所强调的是视频内容风格态度的强化和塑造。
今年两会,vlog引领传播潮流,记者手持摄像头,通过记录两会的台前幕后,优化主流媒体在社交网络语境下兼顾社交和信息属性的新闻生产方式。
微博上两会vlog话题阅读量达1.5亿,人民日报官网开设我的上会vlog话题,将全景VR直播与短视频相结合来记录和展现记者的见闻,人民日报微博推送了《真实记录两会女主播,忙忙忙忙忙忙》,人民网视频推出《两会夜归人》vlog将镜头对准两会报道深夜“夜归人“,讲述两会报道的台前幕后,同时也将目光聚焦普通群众,反映普通人的”两会生活“与坚守,该微博话题量超过1100万。中国日报《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拥有高达全网3000万的传播量,“我穿什么才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那些在两会会场的外国人究竟在干什么?“被网友夸赞喜欢这种报道形式,有活力、可爱十足。
环球网记者制作的《凭实力圈粉的王毅国委,处处彰显大国风范》,上百位中外记者,21个国际热点问题,2个小时,外交部部长王毅从容面对,应答如流。vlog成为打造流量导引、构建全媒体矩阵的重要环节。通过vlog的传播,主流媒体希冀在严肃话题和网络传播中寻找到情感共振。
二、两会vlog的传播实践
(一)重视进程和体验
两会vlog中的记者实时参与两会政治生活,记者以一种直观、带领的方式引导观众观看。两会的准备过程、与代表的采访沟通、会议的召开时代表如何提出议案并协商、甚至包括新闻组织自身参与到媒介事件的建构中。让观者跟随个人、从更独到、有创意的视角挖掘两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随着场景的切换和层次变化,体现出传播的一种流动性,增加了受众对于政治活动实时与进程感知。此外、vlog视频拍摄因为是“我”的视角,视频中出现的人与物和镜头的距离非常近,在视觉表达上更加生动、说服力更强,让观众产生仿佛我也参与到整个两会活动中的想象,体验感更强。
(二)前台后台与两会文化
戈夫曼的拟剧论中把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演员在表演时的“形势”,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进行表演,借助标准有规则的道具和设置,为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让关注看到,和使观众获得意义的一个部分。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限制观众和局外人进入的地方[1]。后台相对更加放松、自然。梅罗维茨提出:“台上和后台之间的风格是相互作用持续、变化的模式,而无论演练的哪个方面被观众看见,它们都必须与演出本身整合为一体。“[2]中国日报小彭系列vlog中描述的内容涉及到两会着装、向副总编寻求报道经验,如何跑着去采访到委员等等本属于两会报道中、更加后台化、隐私化的内容都和正式的采访前台融合在一起,前台和后台模糊,都成为整体表演的一部分。
在两会流量较高的vlog中,视频的内容思路具有相似性,大到两会的委员、官方代表的采访、会场的筹备、小到两会穿什么、吃什么呈现的是一种两会文化,通过具有强社交化、移动化的视频引发的观众评论、转发、从参与引导沉浸式传播,从细节到主干让观众沉浸在关注两会、关注主流媒体报道的社交景观中。
(三)注意力与温度感
两会作为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是各大媒体技术突破和内容创新的成果操练地。通过多维度资源的聚合,形成全息、全效、全时、全程的媒体格局,目的是要重新拿回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下的麦克风,引起人民群众的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