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西安 712000)
摘要: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无论是其展现的还是被解读的形象,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不同的。如今,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在这个时代如何塑造中国的国家新形象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对话性等特点,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在公共外交领域,表现其主体也正在向全民扩散,即所谓“全民外交”,各国公众交流频繁,每一个公众都是自己国家的“形象”大使,在此基础上中国国家形象得到了新调整,但是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却还是任重道远。本文基于社交媒体时代从认识和策略方面给出的建议对中国塑造国家新形象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交媒体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全民外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4
一、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在传播国家形象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想展示自己积极正面的一面,试图将消极负面的那一面隐藏起来,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此做法往往会物极必反。
比如此前中国国家宣传片展示了展现出物质文明丰富的中国,向外国人传达中国近几十年来巨大的飞跃发展,这是中国积极的一面,但实际来说,尽管中国的经济是完成了大飞跃,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就业、养老问题等。而一味的依赖于在媒介上展示自己积极正面的一面,不仅会让传播者自我封闭,安于现状,更会让接受者反感,因为没有一个人或者国家是十全十美的。这启示我们在传播一国国家形象时,在正面宣传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等会更加引起共鸣,传播效果也会大大增强。比如社交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快手”这个app,与同类短视频app相比,比如抖音,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来自二三线城市的甚至农村的中国人虽处于逆境却仍然积极向上的态度,另外它也是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一个平台,这样的形象传播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体现了中国承认问题,不回避而是解决问题,不卑不亢地展现了大国风采,这一类产品应该多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
而外媒,中国网民、留学生以及华侨等则在另一种程度上代表了另一种中国形象。外媒对中国的报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这种大众媒介为公众营造的拟态环境相对于公众就是现实环境,每一个国家的不同的媒体都有不同的立场和主张进而影响到媒体报道的倾向性。比如在报道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时,每国的报道倾向和方式都不一样,例如欧美的态度不定,而非洲国家一贯很看好中国的经济,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1]。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一国网民的言行举止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次巴黎圣母院大火灾难中,全人类都在表达对巴黎圣母院的惋惜和悲叹,世界主要领导人也都做了表态,极少有未造成严重人员死亡的灾难带来这么强烈的触动,可见巴黎圣母院的价值已经被远远不止局限法国这个国家,这是主流声音。全世界的人类的心都被牵动着,这次灾难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而这是软实力的彰显,而在某种程度上软实力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3]。对比来看,中国的国家形象却陷于历史回忆的沼泽里有所受损。在社交媒体上一小部分人所持的非主流声音,他们从巴黎圣母院大火联想到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往事,他们反对中国人对圣母院大火表达同情,认为这是法国应得的报应。
不得不说,中国网民这种非主流的声音和态度在社交媒体时代对中国的国家新形象的塑造增添了一些负面的印象,但是所幸作为中国对外媒体—环球时报社评[6]能够及时纠正和表明立场,认为中西方都还没有走出那一段历史,中国人的心理还有历史碾压过的痕迹,而西方继续用旧时代的尺子度量今天的中国是否“正确”,给中西的情感融合增添了曲折。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阐述了公众个人对国家声誉的重要以及认为小部分人会给国家形象造成巨大损害[4],对于去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和一直居住在国外的华人,身上其实负有传播本国国家形象甚至改变刻板印象的重大使命,因为他们身上随时都带着一个标签---中国人。日本学者加藤嘉一曾经提到他亲身的体验[5],他和他妈妈在东京逛街,遇到了一个在中国留学生在勤工俭学,十分有礼貌,简单的交流后,这个中国留学生一改他妈妈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百姓不文明,行为不规范等印象,尽管这都是听说的,但是接触到这个中国留学生后,他妈妈也通过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媒体的报道体会到了中国人不是印象里那种形象,而且这种接触形成的印象将更加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