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2-25 16:36 的文章

电影配名曲不能貌合神离

原标题:电影配名曲不能貌合神离

  【见仁见智】

  今年国庆节期间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引用并改编名歌名曲,因契合影片气质而大获成功。影片充分利用了这首我国人人皆知的名歌的巨大影响力——影片片名直接取自原歌曲名《我和我的祖国》。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这首歌1985年问世,凭借优美动听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词和首唱李谷一激情甜美的演唱一炮打响。30多年来,这首歌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经久不衰。每当歌声响起时,都成功激发起海内外华人对祖国母亲最赤诚、炽热的忠诚、依恋与热爱。历经时代更迭,对这首作品做契合时代气质的改编和再演绎已经很丰富,无数知名歌唱家曾轮番上阵对作品进行过再演绎。

  但迄今为止最引人注目、标新立异的再创作,还数《我和我的祖国》一片邀请流行歌手王菲演绎的电影主题曲和片头字幕曲。王菲娇憨空灵、柔情万种、温馨甜蜜的独到演绎营造出深情的主题,我和我的祖国唇齿相依、亲密无间、共同发展的国民关系,感动人心。这一极具创意的演绎方式根源于影片“讲述普通人与祖国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动人故事”的初心与立意。

  歌曲与影片气质高度契合的名歌改编带来了高话题度,成功激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影片片头字幕曲再次以不同风格改编:由发起“快闪”活动为祖国庆生的各地群众与祖国重大历史瞬间的亲历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体操冠军李宁、香港和澳门回归升旗手朱涛、航天员陈冬、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队员、汶川消防战士和鸟巢建设者等共同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朴素的群众大合唱充满力量,凸显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气势。

  除了邀请作曲家专门为影片创作契合影片类型、题材的原创配乐外,在电影里引用一些名歌、名曲等广为人知、经久流传的知名旋律与曲调是业内的一个惯常做法,也是电影配乐的另一大重要来源。

  同样是今年上映的《地久天长》一片引用了世界名曲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作为影片主题曲和贯穿全片的重要音乐元素,且电影名字同样直接取自歌曲名。但纵观全片,其配乐效果却没有《我和我的祖国》那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部地道的中国气质、纯粹的本土化题材的作品与国际味儿浓郁的舶来曲调苏格兰名曲《友谊地久天长》彼此间互不相容、天然存在屏障。这种不协调感导致配乐无法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与人物及故事共情,使观影时的情感隔膜始终存在。

  虽然影片特意设置了改革开放初期,两对夫妻和另一对情侣好友偷偷在工厂宿舍用大喇叭听外国流行歌曲、跳舞取乐这一幕,以此引出主人公的回忆:《友谊地久天长》(中文翻唱版)是当年知识青年下乡返城前,知青中最流行的歌曲。在告别时刻终于来临时,每个人都听着这首歌抱头痛哭。

  导演试图以本土化的背景解释来拉近这首作为舶来品的外国歌曲与中国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然而除了当年的知青群体,大多数观众对此难以感同身受,这是由于异国曲调自身的非民族化的陌生感所造成的。若能如《我和我的祖国》一般,引用优秀的本土原创歌曲或是退而求其次对所引进的外国名曲进行大幅度的本土化、民族化改编,相信最终呈现效果会好很多。

  秉承“拿来主义”引用久以成名的现成曲调并非投机取巧,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内涵。首先,能够历经时光洗礼而经久流传的名歌、名曲必属经典,大众传唱度与认知度绝非普通作品可比。其次,名歌名曲之所以能于万千曲调中脱颖而出而为人所共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皆因作品深刻洞察到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与民族文化的血脉基因,敏锐的觉察与捕捉到了人民内心的情感与时代脉搏的共振,并以准确、传神的音乐语汇将其表述出来。因此,电影配乐中恰当引用名歌名曲,将能唤起积淀、埋藏和封存于一代乃至几代人内心深处共通的民族情感与记忆,并引发广泛、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一优势是使用原创曲调所不能及的。

  同时,让名歌名曲经典之作历久弥新、永葆青春的秘诀也离不开对其在吻合时代更迭特征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编与再创作。新的编曲与配器、新的演唱演奏者及演绎方式都能为名歌名曲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也是确保名歌名曲持续受到听众喜爱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