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铺就共赢路搭建连心桥
人民网成都12月15日电 第十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今日下午在成都召开,此次研讨会以“开放包容的中国,发展繁荣的亚洲”为主题,着力促进东亚媒体的新闻交流与人员往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在研讨会上发表题为“铺就共赢路 搭建连心桥”的致辞。以下是致辞全文:
铺就共赢路 搭建连心桥
——在第十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9年12月15日下午,成都)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方江山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各位与会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值此第十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主办方,向大家致以热忱欢迎和诚挚问候!
当前,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10+3”合作框架内的媒体合作不断深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天,在这个逢十进一、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我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在山雄水奇、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回望曾经走过的路,审视脚下延伸的路,展望未来要走的路,很有意味。
路,蕴涵着机遇和希望,代表着开放和联通,意味着发展和繁荣,体现着包容和共赢。
曾经,中国古人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巴蜀大地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8年元旦,四川省第一条联通全国的宝成铁路全线通车。《人民日报》为此刊发报道《火车从西南直奔祖国的心脏》,配发社论《把西南西北和全国连接起来了》。用汗水和鲜血铺就的宝成铁路,展现了中国人民愚公移山的伟力。60多年来,蒸汽机车发展为电力机车、普速线路发展为高速铁路、曾经“一箭穿云”的孤线变成了通联成圈的环线……一条又一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山越岭,一个又一个“逆天工程”“史上奇迹”横空出世。
70年蜀道天堑变通途,正是新中国70年来发展成就的真实写照。新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勇气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也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取得的。
站在今天的巴蜀大地,我们脚下的路不仅可以跨越山河大川、联接五湖四海,更通过“一带一路”的延伸,将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6年前,从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沿着“一带一路”风驰电掣,架起快捷畅通的新亚欧大陆桥。从2013年的31列,到2018年底的1591列,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连接境外26个城市、国内15个城市,贯连了欧亚大陆的主要节点城市,让成都由“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开放前沿”,让更多国家和城市共享“一带一路”机遇。
70年来,从“蜀道天堑”到“坦荡通途”,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铺路、赶路、领路的发展史,就是一条“要想富,先修路”的开拓之路、奋斗之路,就是一条活跃生产要素流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就是一条促进文明互鉴、市场互惠、民心互通的开放之路、合作之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始终敞开大门搞建设,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方式,不仅有能力为自己“开山铺路”,也有能力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逢山开路”。中国坚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各位朋友!
今天,当我们共话“10+3”媒体合作蓝图之时,不禁会想到更多的路、更长的路、更远的路。
古代,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记录了亚洲先人们互通有无的商贸交往、互学互鉴的文明对话,更给亚洲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
今天,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和重要载体,共建“一带一路”大大拓展了亚洲各国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最大最优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条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合作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促进了全方位互联互通,推动了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