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让财经报道有滋有味
原标题:【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体会】麻辣财经,让财经报道“有滋有味”
获得新媒体品牌栏目类一等奖,是对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创新的肯定,也是对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的肯定。
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是人民日报首批创立的融媒体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发布新闻报道、评论、视频、H5作品等600多篇,其中1/3的稿件落地人民日报版面,真正实现了新媒体与报纸之间的融合。很多稿件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点击率达到百万+。多篇稿件在全网推送并向海外传播,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强影响力。
1
不是“按口”写报道,而是追着热点写新闻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全媒体不是各类媒体简单的“相加”,而是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深度“相融”。从新闻一线“干活”的角度来看,“四全”并不是一个并列关系,前三“全”是方式和手段,最后一“全”——全效才是目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如何实现?策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重要一环。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旨在盘活资源、加快融合,与报纸的优势互补,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麻辣财经工作室的主创团队是“五朵金花”——5位来自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的女记者。“五朵金花”都有高级职称,担任采访室和编辑室主编、副主编。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团队,做出的报道更有料,形成的合力和优势更明显。
融媒体工作室就像新闻“轻骑兵”,具有快速、灵活、精准的特点。工作室成员大多是集思广益、协同作战。协同作战比一个人写稿更有优势:一是热点大家都盯着;二是能提供更多参考意见和建议,让作者的思路更开阔;三是最后大家一起定调把关,力求有锋芒、无纰漏。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与麻辣财经工作室合作推出视频访谈节目(左一为本文作者)。
2
把财经新闻做成百姓的“家常菜”,让人“吃”得“有滋有味”
麻辣财经的报道方向以财经新闻为主,财经领域的报道相对比较专业,但又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麻辣财经的最初定位,就是想把财经新闻做成百姓的“家常菜”,让大家“吃”得“有滋有味”、汲取营养。
从报道内容上,麻辣财经的选题大致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政策解读。主要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重大方针政策的深度解读。目的是准确体现国家政策,把社会误读、曲解的部分纠正过来。
2017年全国两会,麻辣财经工作室第一次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两会报道,肩负起新媒体与报纸版面融合的重任。当年两会期间,麻辣财经共采写了14篇报道,9篇实现了新媒体和报纸融合。
平时一些重大政策的出台,麻辣财经都在第一时间进行解读。2017年4月,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传出后,去雄安“炒房”引发热议,一时间成为人们的关注点。麻辣财经立刻赶写了一篇《雄安是千年大计,决不能让炒房者逞快!》,及时阐明立场和观点。文章发出后,得到中宣部肯定并在全网推送,发挥了引导舆论、以正视听的作用。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麻辣财经撰写了多篇报道,为中国经济鼓劲打气,反驳美方的不实观点。其中,《麻辣财经: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靠的是什么?》《缩小贸易逆差,美“关税大棒”无效》两篇被全网推送,舆论引导效果尤为显著。
第二类是回应疑虑。针对社会上一些事件、观点,进行澄清和回应。
去年,某财经公号发了一篇文章,提到“有个朋友和我说,他已经开始屯粮了,还包括狗粮,因为他家养了狗。”文章给出的结论是:“粮食在中国的第十五个丰收年,将要迎来各种大幅减产。”“尤其是河南,收购779.4万吨,同比减少965.6万吨。简直是扛起了歉收的大旗。”
就此,麻辣财经及时发文《夏粮减产要“囤粮”?农民还怕“卖粮难”呢!》,犀利指出,财经公号的文章是将粮食“收购放缓”的数据,当成粮食减产歉收了,用事实和逻辑将这种错误论调“怼”了回去。麻辣财经还找出关于收购放缓的有关部门的回应,用权威解释消除了大家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