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硬核内容,方能走得更远
原标题: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体会:坚守 “硬核内容” ,方能走得更远
1
要有“硬”选题
在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中,海水稻与C919大型客机、量子计算机等一道被“点名”。近几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成为新闻富矿,不少媒体紧盯不放,以海水稻为题进行创作,也有同行在精品创优中有所斩获。
2018年5月28日,全国六处稻作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同时进行海水稻插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区域种植试验和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示范。各路媒体蜂拥而至,我们试图找到一个好的报道角度,力求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当时,有一个消息被不少人忽视:位于阿联酋迪拜的荒漠化土地海水稻及稻作改良项目完成第一批品种试种测产。
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水稻,是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经验,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模板和最佳结合点之一。而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水稻获成功,将对解决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供给不足、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用兵贵在出奇制胜。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以一个好的选题为种子生长而成的,而在关于海水稻的信息洪流中,我们网到了金种子、摸到了大鱼。
2
要有“硬”表达
开好头,还要走好路。
省级地方媒体如何聚焦重大主题,彰显新闻价值?如何才能在海量信息中抓住大家的眼球?可视化传播无疑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在这个“人人皆拍客”的时代,主流电视媒体应发挥平台优势,追求内容制作的专业水准。
山东广播电视台有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化内容生产流程。针对这一选题,记者先后尝试了图文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对比可视化呈现效果,我们最终决定以电视消息为侧重点,因为短视频强调单一主题,而优质短视频必须具备娱乐性、实用性和情感共鸣。电视消息则能展现事件的重大意义,体现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水稻的故事也适合电视作品起承转合、层层推进的叙事结构。
在海水稻及稻作改良项目完成第一批品种试种测产的当天,我们创作了“小快灵”作品《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水稻获成功》。
重视现场抓取。这篇电视消息一开始就进入热带沙漠中海水稻测产现场,展现了收获、脱粒、宣布结果、中外工作人员击掌相庆等场景。测产结束,工作人员在基地的休息室兼储物室里添水煮饭,不一会儿,整个屋子就弥漫着稻米特有的香味,大家伙有幸成为第一批品尝这些特殊稻米的人。测产现场的关键信息、蒸米饭的生动场面,表现了人们对热带沙漠种出水稻的好奇和期待。好的电视消息,应通过现场抓取,让每一个镜头都有含义、每一个人物都有角色定义,有棱角、有节奏,把观众带到现场,让他们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如果没有这些现场抓取,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
强化科技元素。众所周知,水稻的生长对于气候、土壤、水等条件要求较高。阿联酋迪拜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的最高温近50℃,沙漠深处温度超过60℃也是“家常便饭”,湿度只有不到20%,还常伴有沙尘天气。面对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等诸多不利因素,在沙漠里种水稻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而敢在沙漠地带实验种植海水稻,靠的正是中国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然而,实验开始后,国内一整套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很多都变得不管用了,得按照当地实际,重新摸索方法。通过深入采访,我们了解到,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经过科研攻关,引入自主研发的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四维改良法”,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平台技术,帮助当地建立先进的智慧农业体系,推动了阿联酋迪拜数字农业的发展。因此,记者着重挖掘新闻中蕴含的科技元素,表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展现画面反差。电视消息以画面为主,而画面反差越大,视觉冲击力越强,给人的印象越深,效果也就越好。在拍摄时,记者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节描述:高温下,沙子上腾起的气浪,被沙漠包围的试验基地和稻田盎然的绿意……动感的镜头强力塑造反差、制造冲突,找到了足以震撼观众的视觉符号。此外,电视消息的画面讲究构图,专业精致的呈现让镜头表现充分,通过深入采访挖掘,流畅叙述故事,体现了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