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故事》:让青春穿越70年历史现场
原标题:让青春“穿越”70年历史现场
《中国有故事》第1集《一种相思 两段传奇》海报。为了做好海报,节目组学习了上百个成功的海报案例。
新一代的青年更喜欢用弹幕表达自己的观点。满屏的字迹写满了他们对“中国天眼”和南仁东先生的赞美。
95后年轻记者借助特效手段实现“青春穿越”。她们明白,自己不是流量明星,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点亮老资料”。本版图片提供:张勇 胡果果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
用“讲好中国故事”来献礼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一群以90后为主体、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默默地开始制作系列微纪录片,而节目的名字,就叫《中国有故事》。
时代价值 人文情怀
70年恢宏历史,值得书写和报道的事件不计其数,又该聚焦哪些故事?很多重大工程、重大历史事件人们耳熟能详,但其中一些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瞬间,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鲜为人知。创作团队就从这里下手了。
最先进入视野的,是成昆铁路的修筑。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听说了一个动人故事:韩礼芳是30万筑路大军中的一员,当年牺牲在施工现场时,只留下一张照片和一份没寄出的家书,家人连他埋葬在哪里也不知道。几十年后,他的外孙母永奇参加新成昆线的建设。在母永奇离家时,外婆叮嘱他:“你呀,是替外公去完成心愿的,一定要把他没打通的隧道打通。”在一次祭拜先烈的活动中,母永奇发现了外公的墓碑。
几代人的青春接力,换来了中国铁路网的蓬勃发展。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没听过的中国人恐怕不多。谁能想到,它激昂澎湃,却诞生于一把吱吱呀呀的二胡:音乐家马可来到东北工业基地,被工人们的热情感染。他在二胡上拉响了心里的旋律,写下歌名《我们工人有力量》,几经修改,才成了现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从“我们”到“咱们”,多了一股子人情味儿,也拉近了工人师傅们的心。这昂扬的旋律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在神州大地上传唱。
如今的小伙伴,很难想象“铁人”是怎么个“铁”法。每次看到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的画面,总是感到非常震撼。如果不是这么拼命,就没有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实在不知道,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创业者会这样干。这,就是中国人!
还有开发“北大荒”,贯穿了新中国几代人的记忆。现在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么大的事业,竟然始于一个青年,他叫杨华。当年他的一份洋溢着年轻人冲动与血性的去垦荒的申请书发表后,全北京都轰动了,由此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真要做好,太不容易。北大荒,功劳不是杨华一个人的,但先驱者总是特别可敬……
不了解这些,或许就不能更深地理解中国、理解时代。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每一集时长约3分钟,展现“一段如雷贯耳的往事+一个从未听说的故事”,已经播出9期,目前是中国青年报融媒体周播节目。
靠干货服人 只说家常话
《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依托珍贵的历史影像,挖掘梳理新中国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建设工程、突破性成就,以青春风格讲述背后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一代代平凡的中国人为祖国建设发展敢于牺牲、勤于奋斗的奉献精神。
“不用炫技讨巧,而是靠内容干货征服人。只说家常话,不要端架子文绉绉”。这是团中央有关领导和主创人员沟通时特别强调的。
担任讲述人的,都是报社95后年轻记者。讲述人穿上具有时代特点的服装,借助特效技术,出现在几十年前热火朝天的成昆铁路的建设工地上;出现在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创作者马可弹奏的现场;用智能手机为“铁人”王进喜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拍下照片……这种具有青春感的“穿越”,寄托着创作团队希望和用户贴近、再贴近的情感。
讲述人既要“贴得进去”,也要“跳得出来”。95后年轻记者明白,自己不是流量明星,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点亮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