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播出贴近历史才能让仿古剧走得更远
原标题:贴近历史,才能让“仿古剧”《鹤唳华亭》走得更远
《鹤唳华亭》中的几位中心人物,男主角南齐皇储萧定权(中),与男主角产生羁绊的女主角(右),以及跟男主角关系复杂的南齐皇帝萧睿鉴(左)。
杨文军执导,罗晋、李一桐等人主演的《鹤唳华亭》于11月12日零点静悄悄地上线播出,该剧改编自雪满梁园的同名小说,并由雪满梁园担任编剧。这是一部“仿宋剧”,连同已经杀青在排挡中的李少红的《大宋宫词》与正午阳光的《孤城闭》,一个“宋宫宇宙”或由此开启。
1
“架空剧”更自由 但也不能胡编乱造
小说《鹤唳华亭》最早于晋江文学城连载,出版之后,得到诸多书迷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高达8.5分。这源于作家出色的古文功底,小说行文古香古色,讲述的权谋故事并非停留于尔虞我诈的噱头层面,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格局和深沉的理想寄托。雪满梁园亲自担任剧版编剧,虽然情节上与小说有很大的改动,但仍保留了小说的风格和格调。
《鹤唳华亭》将背景设在“南齐”,且皇帝姓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南齐并非南北朝时期的南齐,《鹤唳华亭》是一部架空古装剧。
所谓架空,即小说中的背景、事件、人物都是虚构的。与架空古装剧对应的是历史剧。历史剧就像历史学者吴晗所说,“在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历史背景,其次主要历史人物、事件必须符合历史发展,最后次要人物、故事情节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进行调整。”通俗地理解,历史剧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人物的事迹、主线不能杜撰,但生活细节、情感关系不妨戏说。
不过,考虑到当下对古装历史剧要求严格,历史剧创作需高度严谨,这对于许多创作者来说,进入门槛太高。于是,不少创作者便转而走向古装架空剧,以规避真实历史对历史剧的一种无形规范。
架空剧因为缺乏束缚,所以它更自由,但没有边界的自由,常常也会走向胡编乱造。比如中国当下的许多古装架空剧,本质上是古代背景、穿着古代服饰的现代剧,各个朝代的礼仪、物什“一锅炖”,充斥着一股浓浓的廉价塑料花味。
一些严谨的创作者便采取了折中路线,即剧集中的风物礼仪来自于某个真实的历史年代,但剧作却将朝代模糊掉了。它虽然也是“架空剧”,但更像是“仿朝剧”。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是一部“仿宋剧”。之所以架空,就像侯鸿亮说的,“落到具体朝代不仅有很大的改编,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毕竟不可能让故事和真实历史有特别好的结合”;而之所以借鉴宋朝,是想让整部剧的美学、风格统一,质感上更高级。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其实也只是一部“仿唐剧”,剧中的“天保三年”以及很多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剧中的服装、语言、道具、社会生活等,又分明是盛唐时期。
2
严谨认真的“仿”能让观众体会古代美学
《鹤唳华亭》的晋江文学版有两条注解:“1、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宋后的典故仍旧不会出现。2,典章、制度、礼仪一律从明初。”到了剧版则进一步统一,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而不少制度、礼仪,也均是出自宋朝。
我们先来看服饰。剧中的皇帝与官员上朝时,均头戴长翅帽(用铁片、竹篾做骨架,外面用布帛装饰的帽翎)——而这是宋朝独有的。皇帝与官员的帽子又有所区别,帝王用的两脚较长,两脚平施,以铁为之,朝臣用的为方顶硬裹,两脚较短,平施一折上翘。戴上这种帽子以后,行走极不方便,一不小心,帽子就会歪了,甚至掉了。据说,这种帽子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以防止官员在上早朝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接着看官制。剧中,皇帝身边始终陪伴着一名官员,皇帝一直称他为“殿帅”。殿帅是宋朝的一种特有官职,一般是指统领禁军的殿前指挥使。
再看剧中的科举考试。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较往朝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建立糊名制度,就是将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再如为了考试的公正性,宋代还有“锁院”制度,考试期间主考官进入贡院,不得外出,以避免举子请托贿赂主考官。这些在剧中的科考泄题案中,都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