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移动互联网是否还有机会
投资人说
题图: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沈南鹏先生
如今,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在寻找下一个结构性变革的机会,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不少人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已经消失了,而在沈南鹏看来,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反观这两年被广泛讨论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并没有巨大突破,未来它的发展也将是一场长跑。那值得思考的是,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该如何寻找机会,又该如何调整创业与投资的策略?
本文转载自:捕手志 (ID:ibushouzhi)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违者必究!
1 谈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已没有太多投资机会了,我的看法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红利期。当然红利期的机会,是由两部分来分享的。一部分是未来的一批成长期企业,包括今天还没有成立的公司;另一部分的红利,其实会被今天已经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公司所分享。也就是说,强者愈强。今天的 BAT 、滴滴、美团这些公司也会在移动互联网当中继续分享它的红利,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要忘了。
今年我们看移动互联网领域最领先的两家企业,阿里巴巴和腾讯,它们的股价都有很大的上涨。原因是什么?因为它们继续在享受今天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所以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 20 年了,与 1998 年前后新浪、搜狐、网易成立时相比,那个时候互联网的每一个领域都有机会,黄金遍地都是。
如今在很多领域确实已经有大公司了,所以不可能一年当中产生几家或者几十家所谓巨无霸的企业,这个确实难。但我认为现在提「垄断」这个词还太早了,应该说这些公司还在不断地高速成长,这是让人特别惊讶的,为什么?腾讯这样一个近 5000 亿美金的公司,还在高速成长,这说明了中国互联网的巨大潜力。
另外一方面,年轻的企业也照样在成长。移动互联网红利并没有接近尾声,依旧有新产品不断颠覆我们的想象。以 Mobike 和 ofo 的例子来看,一年以前的今天,任何人都没想到这两家公司会各有三千万的日单,我相信共享单车的发展让很多投资人都很惊讶。然后我们也看到了在垂直领域里,比如教育、医疗领域,小企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变成了行业中的大企业。所以我感觉整个市场的红利还远远没有被释放。
在很多领域里,大体量的、成功的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公司依旧能涌现出来,只不过我们有时候对产生经济效应的耐心稍微短了一点。拿共享经济来说,很多领域的经济效应达不到很大规模,所以没办法成功。但我们看全世界最成功的一个例子 —— Airbnb ,它成功地证明了在酒店住宿领域,共享模式是有生命力的。
另外,资本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这些商业模式在技术层面上差异不大,靠执行,靠市场层面上达到一定的商业规模,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这是需要耐心的。在 BATJ 和 TMD 之外,有一批公司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脱颖而出,并且在各自的垂直领域里形成了平台效应。今天 BATJ 都是经过了 18 - 19 年的发展,TMD 也经过了 6 - 7 年的发展。新的一批公司仅仅有 3 - 4 年的历史,需要给它们一些时间。
美国的移动互联网走到今天,它的成长有很多地方确实是碰到天花板了。美国市场里有很多特征是弱于中国的,比如线下比较发达,所以电子商务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再比如本地服务,因为美国地域和人口的特征,所以不可能有像中国的滴滴、美团这样的公司,这类公司在美国是没有气候产生的。所以如果说今天在全世界还有一个互联网成长的亮点的话,那中国肯定是在其中的。
2 谈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至少在未来的 5 - 20 年当中。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上还没有大的突破,所以大家有很多期待。同时由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的可能性,让人工智能的运用得到了巨大的想象。
当「人工智能」变成一个大热词时,从资本、创业的热潮来讲,确实是有那么一点泡沫的。但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而且很多人工智能是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发生的。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优秀的企业,比如像电子商务的领先企业,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它们背后都在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更好的服务客户。很多人可能忘记了,这些其实就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展现。
大家都在追逐所谓纯粹的人工智能公司,其实人工智能应该是每一个公司,或者至少是每一个互联网公司必须有的一种能力和工具。当然,人工智能本身技术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包括语音技术、云技术等等,目前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形态,还是属于在大数据场景下对算法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没有突破到能够达到人类智慧的高度。虽然有不少数据学家、脑科学家正在研究,但我们离超级人工智能还是挺远的。
如果我们看一看过去的 24 个月,全世界的人工智能在技术领域并没有大的突破,但这一波人工智能为什么热起来了?是因为人工智能有了移动互联网时候产生的大数据,产生了很多实际场景下的运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大有相关性,更多场景的应用加深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但是人工智能技术上的真正突破要靠算法上突破性的改进。
去年我说风口是人工智能。在后智能手机时代,大家都在找新的平台,但其实现在没有答案,未来几年我认为都会是过渡期。有人说只能佩戴的设备会不会是下一个平台,但是这些都是猜测,直到它在你面前出现,你才会知道它是不是能替代智能手机的一个平台。但是这其中,人工智能是一个长期对信息科技持续推动的力量,它不是一项技术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的、在各种场景下的运用。所以如果说去年我把人工智能说成是最重要的下一步的话,今天在我看来,人工智能还是最重要的。
3 谈做投资
我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非常乐观。今天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其背后的根基是我们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不是在五年、十年以后超越美国,而是中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在今天已经超越了美国。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数据只有场景才能发挥出来,对美国来说,遗憾的是它没有很多数据运用的场景。那既然这样,当然一定是中国的公司会首先走出来。
中国过去的十年一直是新经济在驱动,未来十年我相信依然是这样。但是我看到一个非常欣喜的现象,今天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强调国际化,因为中国如今在信息科技上的领先性,我们的企业有更多的勇气和实力走出国门,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可以传导出去的,传统企业和信息科技公司都可以出海。在电子商务当中,不仅有像阿里、京东这样的服务好了中国的本土企业,我相信全世界很多地方电子商务服务的提供商,都应该是中国公司。
我们过去十五年在互联网中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对海外很多场景和市场的理解,美国比我们是落后的,中国是全世界电子商务渗透率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本地服务电子商务渗透率最高的地方,没有理由不是中国的公司在海外市场这些领域占据领导地位。这是作为投资人应该关注的。一个好的资本或投资人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必须是国际化的投资人,这样才能帮助公司实现国际化。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了大量机会,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的成功之道在于执行力 —— 获取客户、能够赢得客户心智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重心。在这样的过程中,追求短期盈利显然不是互联网公司的主诉求,产品的差异化,更多是赢在执行,因此风险投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优秀的投资人选择了顶级创始人,同时创始人也选择优秀的投资人,这种双向互动,共同成就是很多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景。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需要资本推动的,这样才能让行业领先者脱颖而出,并且在市场中实现优胜劣汰。
另外,很多新领域的技术,在智能时代往往研发周期会比互联网时代更长,需要软件硬件一体化配合,比如自动驾驶。在长的周期中,风险投资有长期的观点,同时又有足够的战略资源,在帮助企业家产品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帮助企业家完成创业的梦想。因此,风险投资必须以长远的观点来看企业「 Think Long Term 」,能够有一个长期的观点来看企业的发展。在智能时代,好的资本一定不是纯的金融投资者,而是战略投资人,最好的投资人应该是懂产业的投资人。
4 给创业者的建议
去年夏天,我在纽约看了近来炙手可热的一部音乐剧《汉密尔顿》,讲述的是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故事。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我提前看了和这相关的书。其实,那些现在仍受到普遍认可的规则,其背后也是充满了偶然与争议。如果放在今天的显微镜下去看,恐怕仍会有很多的问号。所以大家不要对某些规则过于迷信,任何一个成功商业体系背后都有很多偶然性。这也提醒我们,要培养思辩的精神,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
作为领导者,你要比竞争对手有更深层的思考。在同样的市场变化中,你能否做出比对手更有效的应对,能否有长远的谋略?思辩能力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培养思辨能力,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去支持,尽量扁平化可能就是一种适合的架构。创业公司在一二十个人的时候,决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出。但发展到三四百人时,怎样能够把基层员工的意见反映到最高管理层上来?这就需要倡导一种扁平文化,才能让思辨性思维发挥作用,才有可能去挑战一些固化的思维或者是仅仅「看起来正确」的想法。
从方法论来讲,如何建立思辨性思维?正好最近我读了郝景芳的新书《人之彼岸》,书中一篇文章谈到她对人工智能的一些理解,我是非常有共鸣的,人类和人工智能最重大的差别,也正是思辨里面最重要的两项能力:
一是常识及其之上的世界观。商业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常识,如果上升到宏观层面就是世界观和格局,要根据对产业常识的理解去做出很多相应的判断。
二是创造力,我认为今天的商业比 50 年、100 年以前的商业更加需要创造力。所以,每个人不仅要成为有精细化管理能力的 CEO ,同时还要有那么一点艺术家般的创造力。
作为领导者,还有一点我认为很重要 —— 成为团队的表率。表率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空,但真正做到,效果是切实可见的。我们在企业中有很多规矩,当你设立这些规矩的时候,应该设身处地的去想 —— 假如你不是领导,你觉得这个规矩合理吗?
作为领导,如果你能率先垂范的话,整个公司文化就会发生改变。这往往是考验能否凝聚团队、领导团队、影响团队的重要因素。真正的影响力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以身作则赢得团队的信任。
此外,要学会反思,不管公司生意有多「顺」,还是要仔细想想犯过的错,即使你不能完全纠正它们,但这个反思的过程是要有的,必须不断重复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