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1-24 23:10 的文章

又被王坚刷最新喜剧电影大全屏了!民企院士第

  文/观察者网 龙科多

  2014年9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阿里巴巴上市敲钟。这家市值2400亿美元的公司,当时还被定义为“电商公司”。

  那天马云说了一句燃遍社交媒体的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今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坚,那天也在现场。如今回想起来,阿里巴巴的梦想大有深意,那是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主场,发出的科技进击宣言。

 王坚 王坚

  上市活动结束之后,阿里巴巴紧接着就在硅谷宣布成立新部门: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ies)。它就是阿里巴巴达摩院的前身,阿里巴巴对世界科技人才的招兵买马,早在那时就已密集进行。

  那时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不是没有技术人才,也并不缺乏对技术的热爱,但还没有学会打造自己的技术引擎。那时的王坚,身后也没有今天多达6万的阿里巴巴科学家、工程师团队。

  2008年,王坚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阿里,搭建起中国自研云计算技术的第一个班底。阿里云十几个人不知天高地厚,边写代码边四处招人,没有人知道云计算怎么搞才能成功,业界甚至公司内部也有大量不看好的声音。

阿里云成立仪式阿里云成立仪式

  兵荒马乱,起于草莽,由马云和十八罗汉凑钱创办的阿里巴巴本就如此,或许这种不怕犯错的气场又一次发挥了作用,2013年8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单个集群超过5000台服务器的通用计算平台终于上线。云开月明,一举“飞天”。

2013年5月17日,阿里集团最后一台IBM小机在支付宝下线2013年5月17日,阿里集团最后一台IBM小机在支付宝下线

  或许那时阿里人自己都没料到,“飞天”如今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为中国互联网提供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成为算力爆炸时代衡量中国科技实力的指标。中国电子学会设立科技进步奖15年,首次颁发特等奖,就给了飞天。

  艰险的飞天之路,为阿里巴巴凝聚了大批优秀技术人才。但在2014年,技术还未成为这家商业公司的核心动力。中国民营企业,能不能像微软谷歌那些国际巨头一样,成为前沿科技的探路灯塔和一流人才的黄埔军校?从中国互联网市场,能不能走出一条孕育科技创新的道路,弥补“国家队”的欠缺?

 阿里云“飞天”研发团队 阿里云“飞天”研发团队

  信息技术时代,大国科研有一种新模式,民营企业创办自己的研究院、实验室,发表论文,参与顶级学术会议,与大学合作,联合培训博士生,为自己和业界源源不断输送创新人才。这种模式,不仅解决民营企业眼前的业务需求,也为未来的长远问题投入,最终孕育出一个个人类文明的新成果。

  贝尔实验室是如此,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是如此。在美国,生命力长达百年的公司,在技术上以笃定的态度持续投入,已经成为一套传承下来的体系。中国公司也有这一天吗?

  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达摩院”成立,开启前沿技术和基础科研的探索。这个充满阿里特质的取名方式,昭示了达摩院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中国式企业研究院之路,不同于贝尔实验室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等所走的西方经典企业科研模式,达摩院要在“探索未知”的理想主义与“技术驱动业务”的现实主义之间,找到一条更有生命力的发展路径。

2017年10月11日,阿里“达摩院”成立2017年10月11日,阿里“达摩院”成立

  又一次,阿里巴巴跑进技术无人区。最不懂技术的马云,还在最顽固地坚持梦想。

  不同的是,这次再也不是草莽创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阿里巴巴高举引才大旗,国内外大批顶级科学家和一流工程师受其感召、加入麾下。今天,这家公司10万多名员工,超过6万人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人才占比国内第一。这其中,IEEE FELLOW有10多位、国际知名高校教授有30多位。

  良将如潮,牛人不胜枚举。阿里巴巴量子实验室科学家马里奥·塞格德(Mario Szegedy)是匈牙利科学院外籍院士;本地生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田为ACM 和IEEE双料 Fellow;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负责人金榕为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亚马逊最高级别华人科学家任小枫现任高德地图首席科学家。

  终于会当凌绝顶。阿里巴巴却又要求科学家们身在山巅,脚接地气,去一线发现需求,用技术驱动业务发展。

  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负责人金榕说,离开国外那种每天泡办公室无需跟人打交道的象牙塔生活,来到兵荒马乱、天天需要和业务团队沟通的“战场”,他们经常要虚心向“小二”请教业务问题。除了阿里,全世界有几个地方,能给这些自带光环的科学家“上课”,告诉他们“理论的东西改变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

金榕金榕

  达摩院是以“梦想”为粘合剂的研究院,它把那些宏大图景拆分成无数细节,自上而下传递下去,让志存高远的科学家与阿里巴巴广袤的业务生态作磨合,寻找技术与商业的平衡点。

  两年前马云高调许诺,为达摩院3年投入1000 亿。达摩院成立至今刚满两岁,投资已经产出成果,年轻的芯片公司「平头哥」发布了全球推理性能最强的AI芯片「含光」;达摩院的量子实验室完成了第一颗可控的量子比特研发。

  阿里不是以前那个阿里了,中国也不是以前那个中国了。

  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面临越来越多的世界级问题,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解题路径,不断创造世界级的技术成果。

  曾经,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架构,是中国以国家意志在举国体制下开创的一套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架构一直是中国科研的法宝和骄傲。

  而来自阿里的王坚当选院士,代表着中国对另一种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模式的高度肯定:以企业为主体,来实践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阿里云的研发,就是用技术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开拓全新局面的典型案例。

王坚在云栖大会上演讲王坚在云栖大会上演讲

  国家科研,用足大国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民企科研,胜在嗅觉灵敏、成果转化能力强,是对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有力补充。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如果说企业的科技研发是中国科创的小KPI,那以技术为驱动力的一流商业公司的数量,以及用市场机制来激发人才活力的成效,则是我们这个国家科创实力的大KPI。

  在中国首次鼓励民企参选院士的这一年,王坚这个名字,无疑是对阿里巴巴所走的民企科研模式的有力认证,也一定会激励更多人才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科技创新。

  2012年的阿里云年会上,王坚在台上紧攥话筒,几次抬眼望向远处,几次欲言又止,最终泣不成声。

  他说:“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凭着一腔热忱,走了无数弯路,去攻克世界上最难的技术之一,这样的故事,将在无数中国企业中,一次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