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时代的朋友圈
原标题:2G时代有短信,3G时代有QQ,4G时代有微信,5G时代,我们将用什么方式社交?这种变化对未来生活、工作、思维方式将产生哪些影响?
G时代的朋友圈
阅读提示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多位业界大咖表示,借助5G技术,将来每个人都是一个IP,人与人之间的联络与交往将更加快捷、便利、无时差。
不管是朋友间、职场中,甚至相亲恋爱的交往方式,都将发生难以预料的聚变。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5G时代,人际交往关系将不断重构,思政工作的实现路径难免发生变革,了解这种变化,摸准时代脉搏,才能探索相应对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的再出发。
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火星文、表情包、语音通话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网络社交
关于网络社交这件事,大多数人经历了PC端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到PC端QQ、手机端QQ、微信……多种不同形态网络社交方式的过渡。
这个过程伴随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越来越不受时间、空间等物理维度因素约束外,网络社交也拥有更多的包括文字、火星文、表情包、动态表情包、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丰富的表达形式。
最早的1.0时代社交媒体是以PC互联网的QQ、贴吧、论坛等为代表,这是基于2G通信技术的社交媒体形态,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表情符号来进行交流。虽然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了地域限制,建立了跨空间的人际沟通网络,但每个用户只能固定在电脑前进行文字符号的传递。
随后2.0时代的社交媒体是以移动互联网的微信为代表,这是基于3G技术的社交媒体形态,用户可以采用语音、图片等符号进行移动空间的信息沟通,能够更加明确兴趣和需求进行一对一的社会关系建构。
3.0时代的社交媒体是以抖音、快手、秒拍等短视频产品为代表,这是建立在4G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社交媒体形态,用户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视频交流,可以根据标签寻找有针对性的内容。
网络通讯技术的变革彻底颠覆了用户习惯,人际交往关系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和重构。交往关系由对称性向非对称性拓展,传统的“点对点”交往方式逐渐被突破,形成了“主体间性”交往关系,即不同时空交往主体以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网络为中介,形成“人——机——人”的非面对面式交往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关系由互利状态向去功利性状态转变。心理学家王薇华认为,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人际交往需求分为情感定向和功利定向的不同层次。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即属于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即属于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在现实交往中,这两种情况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交织。有时候虽然是功利定向的交往,但也会有感情的沟通和反馈;有时候虽然是情感定向的交往,但也会有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有时是为了物质需求的满足,有时则是为了精神需求的满足。
网络时代,虚拟网络使人际交往以符号的形式呈现,熟悉的朋友抑或陌生网友之间的交往主要以情感或志趣为主,两种交往目的互相交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体上呈现出平衡互利的状态。
“现在已经习惯使用各种表情,离开了微信,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情感了。”汪鹏对记者说,不知道算不算一种社交恐惧,离开了表情的加持,他现在特别害怕接打电话,听到电话响就恐惧拒绝,甚至当朋友面对面交流时,也不如隔着屏幕自如。
我们为什么要社交?
爱和归属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一生只够爱一人。如今交通快,交流近,朋友圈空前膨胀。有人说,过去的社交是一句一句说出来的,现在的社交是一下一下敲出来的。
不管在哪个时代,社交都是被人们所需要,不可或缺的。社交始于人类渴望被认同、渴望被接纳,是人们给别人展现自己人设定位的手段。人类从群居生活开始,社交就产生了。一个人身处某个群体中,如果无法与同伴进行社交,就会被群体的其他成员排挤而无法在群体中立足。
现代社会,互联网给社交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选择与熟人社交,也可以选择与陌生人社交;可以选择文字社交,也可以选择语音视频社交。无论社交方式如何变化,人们对于社交的本质需求和最终目的没有变化。
无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还是职场社交,二次元社交,社交的本质始终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感情上的需要,是爱和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