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女主播王怡仁共享化 解决出行和节能的有效途径
汽车工业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随着科技的推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汽车工业正掀起一场汽车电动化、汽车智能化、汽车共享化的新技术革命。
在大量闲置汽车资源被浪费、路面流通的私家车过多导致交通陷入拥堵、汽车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运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汽车共享化开始探头发展,并逐渐成为解决出行和节能双需求的有效途径。
共享模式不断更迭
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商加入汽车共享化浪潮,并向汽车服务商转变,汽车共享服务也向着便捷化、灵活化及精准化方向升级发展,汽车共享化也不断被定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与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不同,汽车共享化是一种新生态,在当前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汽车共享化充分地整合资源提供便利。”
最早出现的共享汽车是传统经营性出租车,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催动下,共享汽车衍生多种业务模式,包括顺风车、网约车、分时租赁、P2P租车等。每种模式相互交叉,满足不同种类的用车需求。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曾研究指出,在不同汽车共享出行模式中,顺风车和快车成为发展最快的共享出行模式。数据显示,2015年顺风车的渗透率为0.14%,2017年顺风车的渗透率增长了近12倍到1.78%;快车的渗透率在2015年为0.25%,2017年增长了近6.5倍到1.87%,相较而言,专车和分时租赁的渗透率增速较小。
此外,在共享经济的刺激下,网约车市场也正在成为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布局的蓝海。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网约车市场聚焦为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即是以滴滴(不包含专车)、Uber为首的C2C发展模式;第二种则是以曹操专车、首汽约车、滴滴专车为代表的B2C发展模式。在这类发展模式下,车企通常表现为自建车队;第三种则是以高德、美团为典型的聚合平台发展模式。
车企扎堆投入网约车
滴滴是我国汽车共享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5年,滴滴实现中国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99%,网约专车市场87%,其他各条业务线都取得了超过70%的主导性地位。2015年之后,以车企扎堆进入网约车市场为代表的B2C模式开始崛起。布局网约车市场的车企中不乏国际豪华品牌巨头、主流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
在传统车企中,2015年,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正式上线;2018年8月,长城推出旗下共享出行品牌欧拉出行;2018年12月,上汽集团推出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2019年7月,由长安、一汽、东风联合苏宁、腾讯、阿里等多方企业共同组建的T3出行正式上线。此外,还有江淮投资的和行约车,东风组建的东风出行,众泰和福特成立的众泰智能等。
在豪华品牌中,2018年10月,戴姆勒移动服务公司就和吉利控股集团签署协议,双方计划成立新的出行合资公司,新公司将进军高端网约车领域,使用的车辆包括但不限于奔驰品牌。2018年底,宝马子公司宝马出行服务有限公司在四川成都获网约车牌照,其移动出行品牌ReachNow即时出行在成都上线。造车新势力中,今年5月,小鹏汽车旗下的出行平台“有鹏出行”在广州上线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为拢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2018年4月,滴滴还与31家汽车企业合作成立“洪流联盟”,该联盟将致力于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推进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
国内市场潜力仍需时间释放
据全球性咨询公司贝恩公司此前发布的《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亚洲出行行业坎坷的盈利之路》报告来看,在经历过2015-2017年的三年红利期过后,共享汽车也遭遇“霜降”。贝恩公司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其中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投资规模减少约90%。月活用户数量下降5%。预测2019年的增长率将低于5%,B2C共享汽车增长率放缓至50%。
对共享汽车未来的发展,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先进制造业务和汽车业务主席曾伟民表示:“尽管挑战重重,我们认为中国的出行行业依然有很好的盈利前景。”
付于武告诉新京报记者,如今我国在汽车共享出行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同时,由于社会需求以及消费者需求越来越旺盛,共享出行产业还将得到很快发展。付于武表示:“共享是一个前景,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整车、OEM、经销商、运营商以及消费者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协同。汽车共享又是一个社会生态,是一种产业之间高度融合的新状态,在这方面,中国市场拥有很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