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1-08 09:08 的文章

杜富国:每天听着起床号醒来,就像从未离开

    1月2日,杜富国在陆军军医大学内。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新华社重庆1月7日电(记者周文冲)他已经看不见白天和黑夜了,地雷爆炸夺去了他的双手和双眼。但当病房窗外又吹响起床号,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

    “军号就是我的时间。我每天听着起床号醒来,就像从未离开部队,从未离开我的战友。”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中心一间病房内,排雷英雄杜富国一身笔挺的长袖军装,戴着墨镜,神采奕奕。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随队参加排雷作业,为保护战友身受重伤。当年底,他转入西南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在这间病房,他已经生活了一年多,虽然身在医院,他还保持着部队里的作息习惯。面朝隔壁陆军军医大学的窗户,每天准时响起或嘹亮或悠扬的军号。这些起床号、开饭号、熄灯号等,仍然是他生活的节奏。

    “虽然在医院,但我还是军人,要严格要求自己。我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回想过去一年,杜富国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喜欢去挑战自我、克服难题,适应当下的生活”。

    早上6点半,杜富国在军号声中起床。穿衣、洗脸、挤牙膏、刷牙、剃须等,是他要克服的困难。有些他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甚至能把被子叠成部队标准的“豆腐块”,尽管要花上十几分钟。

    上午9点到11点半,是他的康复训练时间。最难的是戴着智能假肢练习写字,他只能靠受损的听力落笔。刚开始字不是叠在一起,就是分得太开。“字写在纸上是有声音的,要听每一个笔画在纸上摩擦的声音来判断位置。”杜富国说,他练最多的四个字是“永远前进”,这几个字特别有力量、有希望。

    杜富国的上臂最需要力量,这是他现在的“手”。他每天要在特制的训练器材上反复推拉几百次,提高“手”的力量。

    作业治疗师张鑫说,现在杜富国的力量、耐力、关节活动度、体能都已接近正常人水平。“他看不见位置,也没有抓握的触觉,就像在黑屋子里不用手去拿一件东西,练得相当苦。”张鑫说。

    “我当初坐轮椅来医院,连开门这样的简单动作都完成不了。现在我的行动比以前方便多了,想多出去走走,接触外面的世界。”杜富国说。

    出了病房,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陆军军医大学。只要不下雨,他每天都要到操场跑步。他说,在那里他能更清楚地听到军号声,感觉战友就在自己身边。操场上,专门照顾杜富国的战友张鹏挽着他,两个人并排跑,每次最少3公里,状态好就跑10公里。

    他也会站在跑道边,给操场上跑步的人加油。杜富国说:“我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加油。在人生的另一个战场上,我想继续做一个好兵。”

    1月2日,杜富国(左)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1月2日,杜富国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1月2日,杜富国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1月2日,杜富国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1月2日,杜富国(左)和战友在陆军军医大学操场上跑步。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1月2日,杜富国和母亲在陆军军医大学校园内散步。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1月1日,杜富国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中心的病房内。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