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19-11-26 07:30 的文章

德军轰炸莫斯科141次,为何只炸克里姆林宫8次?

二战期间,德国空军一共轰炸莫斯科141次,主要目标就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但令人意外的是,克里姆林宫却近乎奇迹般的躲过了德军轰炸,只遭到8次轰炸,而且受到的损坏非常小。

克里姆林宫,是一组建筑群,位于莫斯科心脏地带,极其富有政治色彩和象征意味的苏联地标。摧毁克里姆林宫,利于提振德军士气,打击苏军士气,因此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军,肯定不会放过克里姆林宫。

但为何德军轰炸莫斯科141次,只有8次炸到克里姆林宫?其实,这要归功于一个天才建筑师,他隐藏了克里姆林宫,让德军飞机寻找不到真正的目标。

随着战争逼近,为了保护心脏克里姆林宫,苏联人早在1939年就提出一个“隐藏”计划。1939年5月,克里姆林宫的警卫长尼古拉·斯皮里多诺夫,首次提出了伪装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计划。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第四天,斯皮里多诺夫向内务人民委员会贝利亚再度提交一份报告,即保护克里姆林宫28公顷土地及附属建筑物的计划。

这一份计划中,有两个要确保的目标。

一,增加德军飞机在莫斯科搜寻克里姆林宫的难度。

二,降低德军飞机对克里姆林宫个别建筑物进行瞄准俯冲轰炸的可能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协同一致的路基防空和空军阻击的常规工作之外,更需要对克里姆林宫进行大规模的伪装。而伪装克里姆林宫,就不得不提苏联天才建筑师鲍里斯·约凡。

鲍里斯·约凡的计划是:把克里姆林宫伪装得绝对看不见,使克里姆林宫及其立式部分与克里姆林宫的涂色局部融成一片。

但伪装一座宫殿,不是画一幅画,难度超乎想象,就克里姆林宫而言,鲍里斯·约凡将伪装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对克里姆林宫建筑物上的鲜艳元素,如红宝石五角星、伊凡大帝钟楼和克里姆林宫教堂的金色穹顶、颜色鲜艳的墙壁等,该遮挡的遮挡,该重新粉刷的重新粉刷。

二,在克里姆林宫墙壁上作画,画出街道、通道等;在宫殿众多的塔楼上,画出“带大量窗户的居民楼的风格,或墙外的街道”,总之让这些建筑给人不是一栋统一建筑物的感觉。

三,不仅克里姆林宫,周边可视的设施也要伪装,因为透过这些设施,可以推断出克里姆林宫所在,比如莫斯科河的旁通通道上,原本空空如也,后来决定放满驳船,并在驳船上画上街道、房屋的元素。

总之,鲍里斯·约凡根据克里姆林宫,因地制宜的“画”出“另一座城”,让德国纳粹空军无法辨别。在伪装过程中,“高度超过70米的高耸塔楼,82米高的伊凡大帝钟楼,呈三角形的城堡(容易成为定向标)”是三个难点,必须因地制宜的“作画”,才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否则可能就功亏一篑。

这项工作始于1941年6月28日,到8月前结束,数百人工作一个月。最终成绩喜人,近乎完美的欺骗了德国空军,让他们无法找到真正的克里姆林宫。

或许,克里姆林宫也存在一定的运气,1941年7月22日,克里姆林宫遭到了第一次轰炸,当时还没有伪装完毕,防空部队被迫反击,一颗炸弹从天而落,穿过大克里姆林宫的天花板,落在了格奥尔基耶夫大厅中,但却奇迹般的没有爆炸,只是砸出一个弹坑后散架了。

在此之后,克里姆林宫也遭遇7次轰炸,但损失微乎其微,德军的这7次轰炸,不像刻意为之,而像随手扔几颗炸弹的“任性”行为。

最惊险的是在1941年11月7日,当时斯大林为了鼓舞士气,决定在红场举行一次阅兵。于是,工人花了几个昼夜拆除伪装,阅兵一结束,就在24小时之内迅速恢复了伪装。阅兵前后这些天,克里姆林宫竟然没有遭遇德军空袭,成功躲过一次灾难。

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空袭的目标,不只是克里姆林宫,还有苏联的很多重要战略设施。为了迷惑德军,整个莫斯科都变成了新画出来的各种道路和虚假建筑物,比如苏联人制造了很多“虚假工厂”,在倒塌区的垃圾场中,用胶合板、模板等任何辅助材料伪装出带有花园天窗的建筑物,从某些小缝隙中透出些许光亮,像是不小心泄露出去的,而引导德军轰炸。

战后统计显示,由于建筑师的鬼斧神工的伪装,约三分之一的空袭,都转移到了虚假目标上。

1942年4月之后,德军停止了对莫斯科的轰炸,但为了确保安全,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克里姆林宫才撤除伪装。

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奇迹,让人不禁疑问:鲍里斯·约凡的伪装真这么有效吗?

其实,这是需要一定条件辅助的,当时德国空军占据优势,但却要面临一个问题,即一旦飞机低于2000米,那么就会遭遇密集的高射炮火。而高空俯视,又很容易被视觉欺骗,所以才有克里姆林宫的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