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卡谷地之战:电子战制胜的经典之作
战役简介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驻军发起突然袭击,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6月9日凌晨,在叙向贝卡谷地增派部队和以军东路部队进攻受挫的情况下,以军定下决心立即摧毁黎境内的叙军“萨姆”导弹。13时30分左右,以“鹰眼”预警机和波音707电子战飞机首先升空监视叙军飞机动向;特种部队摧毁了贾拜尔巴拉克山顶的叙军雷达站;同时地面部队进入攻击位置并迅速展开。接着,以军出动经过特别改装“侦察兵”等无人机模拟以战机雷达信号,诱使叙军制导雷达开机和导弹开火,以军电子战飞机捕获电磁信号后迅即协同陆基电子干扰设备对叙军雷达进行干扰,以军战机同时投掷干扰箔条开辟空间安全通道。在以军强电子压制下,叙军的警戒雷达、引导雷达、无线电指挥通讯系统完全失灵。14时12分,以军出动各类战机96架,在地对地导弹和地面炮兵的配合下,使用反雷达导弹、集束炸弹和普通炸弹等,分3波次突击,彻底摧毁叙军17个“萨姆”导弹连。叙军仓促间出动60余架米格-21PF、米格-23BM飞机迎战,因受以军电子干扰,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损失惨重。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飞机,击落叙军25架战机和5架直升机,摧毁叙军在贝卡谷地残存的2个地空导弹连,并协助地面部队重创贝卡谷地的叙军坦克部队,最终迫使叙军于11日12时起停火。
讲评析理
贝卡谷地之战,充分显示了电子战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标志着战争已进入高技术时代。以军采取电子先行、先机致盲、多方协同、由点到面的战术,以极小代价达成了作战目的,给我们许多启示。
要有精心的态度充分备战。“兵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不备。”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遭埃叙突袭,最终失去刚到手的6万多平方公里的西奈半岛,尤其是以空军蒙受自创建以来最大损失。以举国上下,苦心孤诣地备战。一是将总兵力由30万扩至67万,不断提高军队人员的军事素质;二是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武器装备,同时加强研制和改进自己的装备;三是扩大战争物资储备,增强后勤保障能力;四是改善预备动员体制,使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预备役官兵从接收征召命令到抵达前线作战,由原先的24小时缩短至10小时。尤其针对“萨姆6”导弹阵地,多次派无人机进行侦察,查明其工作方式及叙军雷达性能,同时在近似黎巴嫩丘陵地形的内格夫沙漠中组织数次模拟演习,按照1982年1月拟定的“加利利和平行动”作战计划,重点演练了空中对抗、电子干扰、对地攻击等技战术问题,做好了作战准备。以军在贝卡谷地之战的做法启示我们,战备意识的强弱、战备水平的高低、临战准备的好坏,同战争胜败、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息息相关,直接决定着战场胜负得失。
要用发展的观点指导作战。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多变的战争更是如此。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根据以色列空军发展情况,相应调整了自己的防空体系,并秘密增设了“萨姆6”导弹。而以军却对埃叙军力发展不甚了解,仍沿用对付“萨姆2”“萨姆3”的办法,结果开战不到一周的时间,埃叙军队就使用“萨姆6”导弹击落以军战机78架,使以军损失惨重。相反,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却重蹈了以军的覆辙,满足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萨姆6”导弹的良好表现,没有研究以军的新发展,不加改进地将“萨姆6”搬上战场。而以军却详细掌握了“萨姆6”的战斗性能和装备情况,据此拿出有效的对付办法。两次战争都有力地证明了,以创新对保守,自然保守者失利。“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变,智能化已初现端倪,着眼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演进步伐,准确预判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正确把握其制胜机理,科学设计战争,才能真正驾驭和打赢未来战争。
要用科技的力量革新战法。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以军一向重视新技术、新战术的实战运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军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建立了新的作战通信系统,提高了作战指挥效率。以军积极引进美制F15、F16先进战斗机和“鹰眼”预警机,自主改进先进的“野鼬鼠”电子系统和研制“侦察兵”等无人机,列装大量新式精确制导弹药。引进美国配送系统进行改进,使以空军受损飞机恢复战备的时间由以前的以日计算到此次战争中以小时甚至以分钟计算。而反观叙军,十年之内未对“萨姆6”导弹做任何改进,叙飞行员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训练,武器装备陈旧笨重,以致遭到突然打击,束手无策。实践告诉我们,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先进的科技与装备的完美结合,有力推动着战争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新的作战样式,形成新的战法;打赢战争就要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努力在一些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加快形成技术领先、手段多样的慑战止战胜战体系。(张辉 谢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