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能人学技术小额贷帮起步(脱贫故事)
缺技术、没资金,脱贫的路子该咋走?湖南郴州两个贫困户罗桂前和廖迎翔的故事,就有解剖麻雀的意义。前者跟上了养殖能人,一对一帮,手把手教,慢慢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后者用上了小额贷款,审批快速、政府贴息,选好的产业顺利起步。
罗桂前和廖迎翔都甩掉了穷帽子。
在脱贫路上,他俩都曾经犯过难。罗桂前没技术,养鸡一养就死;廖迎翔缺资金,想流转土地种粮,钱不凑手。后来,是当地扶持产业送技术、金融扶贫来输血的政策救了急,把他们拉到了增收致富的路上。
最近,记者来到了罗桂前和廖迎翔的家乡湖南郴州。郴州东临罗霄,南接南岭。位于罗霄山片区的桂东、宜章、汝城、安仁4个贫困县,面积、人口约占全市的1/3,经济总量仅占14%。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占全市的61.8%,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骨头”。
2017年以来,桂东等4个县全部脱贫,郴州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0.7%,下降到如今的0.26%,全市累计脱贫44万余人,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成为湖南第一批贫困县全摘帽的地级市。
难啃的骨头为何啃下了?记者想从罗桂前和廖迎翔的故事讲起。
技术学到手
从闹笑话到养鸡能人
郴州桂东县欧江镇青竹村的单身汉罗桂前,前几年因为要脱贫,反而闹出了不少笑话。
“给他鸡苗不会养,别人养大,他能养死。我们去看的时候,鸡都饿得飞到我头上来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友兰说。300多只鸡苗,第一年就死了上百只。“都是还没长到一斤半的鸡,看着真心疼!”
别人笑罗桂前,罗桂前却心里有苦。全家两亩多地,自己体弱,还要照顾80岁的老娘。更关键,一点养鸡的技术都不懂。喂啥饲料长得快、防病用啥疫苗、怎么照料……全不明白。
回想起养鸡这件事,村里还真是花了很多心思。脱贫靠产业,人人都知道。但是选什么产业,怎么搞产业,不能拍脑袋。
1024人的青竹村,最初有338人属于贫困户,贫困率超过三成。“要是粗线条地搞产业就能成功,那就不会这么多年还这么穷了。”从广东返乡的村支部书记陈自文一早就知道这个道理。
他和驻村工作队队长黄友兰一商量,还是得带着大家去外面见世面。村里派了7个人到郴州市郊有名的“鸡蛋哥”邓小东那里学养鸡。从保温到疫苗,从建鸡场到选鸡苗,7个人着实当了一个月的学徒。有些胆大又能干的贫困户回来就操练起来,鸡越养越多,很快脱贫。
罗桂前不是积极分子,也没去外面学习。但看到有人养得不错,他也领了300多只鸡苗。没想到,才养半年,就出现了上面的那一幕。
村里看到这种情况,很快发动成功的贫困户来给他当老师。养鸡能手过来一看,就指出了很多问题:鸡栏不好,潮湿不通风;喂食不够,抵抗力差长得慢;没有打疫苗,鸡瘟一来肯定中招。
就这么手把手地教了几次,罗桂前的鸡终于不死了。吸取前年教训,2018年他养了200只,村里帮他用真空包装发到外地,一只净赚20多元,仅此一项就脱贫了。今年他通过在县妇幼保健院的亲戚卖土鸡,第一批早就卖完了,第二批还剩90多只。养鸡闹笑话的他现在也成了能人:“看鸡冠颜色、看鸡粪、看羽毛,有没有问题,现在能懂了,再不闹笑话了。”
贷款办下来
从借钱难到资金不愁
开着新买的小面包车,宜章县五岭镇坳背村的廖迎翔,载着我们在山间转来转去,终于到了他的“蔬菜基地”。十几亩冬闲田里,成畦的大白菜、萝卜、菠菜沾满露水。他随手拔出一棵,泥土的芬芳,菜叶的清香,飘散开来。
“为什么找这么远的地方?这里温度低,病虫害少,少打农药节约成本,蔬菜品质还好。”几年来,廖迎翔种菜种稻,已摸出些门道。讲起农业经,他一脸自信。“怎么卖出好钱?别人没有的菜,我要供得上;别人有的菜,我种得更好。”
很难把眼前这个健壮、机灵的年轻人和贫困户联系起来。“那时候我父亲重病,又养着小孩,家里实在困难。”廖迎翔说。
就这么穷下去总不是办法,2016年,廖迎翔想着筹点钱,买台小拖拉机,流转些土地,当个小型种粮大户。“种粮收益不高,但好歹稳妥。”可是亲朋好友走一圈,才借到两万。“咱都是穷亲戚,能有什么办法?银行贷款不敢想,没担保没抵押。”廖迎翔一时没了法子。
没想到这话刚说没多久,五岭镇上来了个杨高清。他是宜章农商行在镇上网点的工作人员。
按照当地扶贫小额贷款的政策,杨高清上门对廖迎翔家的诚信度、劳动力、家庭收入等进行了评估,最终对他授信4万元,全由政府贴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