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5项配套实施办法已成稿 月内公布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明年5月1日正式施行,市城市管理委配套制定了垃圾分类“一大四小”实施办法。记者了解到,目前,这5项配套实施办法已经成稿,月内就将对外公布。未来,本市垃圾分类标识将向住建部日前公布的新标准统一,每个居住小区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点要分别至少建一处。
到明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居住区、家庭可以安装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处理装置。记者从市城管委了解到,目前,本市的厨余垃圾处理方式以集中为主、就地为辅,现有的建设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的小区,大多是由小区的物业公司出资建设,购买设备并负责后续的运营维护。未来,如果居住小区具备建设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的空间和条件,就可以开展,同时本市也将探索更多适合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方式,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在更多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和乡村地区推广适合各自特点的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设备。
此外,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对外公布后,市城市管理委随条例制定了“一大四小”五项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实施方案,其中“一大”是指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四小”是指北京市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北京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施办法和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实施办法这四个暂行办法。
昨天下午,在海淀区苏州桥西社区院内,几处小花园里的装饰不太寻常,本该成为垃圾的大塑料饮料瓶被做成小花盆,错落有致的挂在小花园的围栏上,大油桶也被漆上不同的颜色整齐码放在花池一侧,种上了冬季修根的绿植,给萧瑟的冬日填了一抹色彩。
“挂着的小花盆里栽的是救心草,明年开春自己就能出芽。”苏州桥西社区居委会主任李春燕告诉记者,这围栏上的别致景色是社区自创的‘立体绿化’工程,用作花盆的饮料瓶是社区居民各家回收的,连栽花用的土也是社区产生的厨余垃圾生化处理后配制的。据李春燕介绍,苏州桥西社区共有6栋居民楼,500多家住户,2000多位居民,社区每天能产生两大桶厨余垃圾,约200斤左右。从今年春节前后开始,社区找到了一家具有厨余垃圾处理专业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将社区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运走,粉碎后用来养殖一种叫做黑水虻的小虫子,由此产生的肥料按照一定比例配上土,再运回社区,用于小花园里的“立体绿化”工程,“每天早上定点把我们的厨余垃圾拉走,生化处理后再把配好的花土给我送回来,这个夏天一共送了3吨花土,我们都用来栽花了。”李春燕说。
李春燕提到的这种粉碎厨余垃圾用于养殖黑水虻的资源化处理方式,在距离苏州桥西社区不远的西山庭院小区也在应用。西山庭院小区的物业公司专门盖了一间厨余垃圾处理室,并与第三方环保公司合作购置了一台用于养殖黑水虻的“有机垃圾消化器”。这台机器外层用蓝色硬纸板罩住,内部分为8层,每层的空间好像一个大抽屉,小区里的厨余垃圾收集来后,先分拣再粉碎,铺在“抽屉”里,就可以投入黑水虻的幼虫了。待黑水虻长到预蛹虫阶段后就可以晒干,用作养殖罗非鱼的饲料,而黑水虻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的粪便再和小区的枯枝落叶一起,淋上自制的环保酵素堆肥,形成一条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置的生态链条,这一系列举措也实现该小区厨余垃圾减量30%至40%。
记者从海淀区城管委了解到,类似西山庭院小区里的这台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明年年初也将在苏州桥西社区添置一台。下一步,也将在更多有条件的居民小区推广建设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设施,并将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设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站。
据市城管委固废处调研员吴润江介绍,目前,这五项配套实施方案已经成稿并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年底前就将正式对外发布。随条例制定的配套实施方案对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以及垃圾减量措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比如居住小区的垃圾桶设置规范,要求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收集点每个小区至少分别设置一处,可回收物收集点可以是以垃圾桶的形式,也可以是集中的收集点,各小区可根据自身条件自行调控。厨余垃圾桶的数量可以根据各小区的人口数量设置。吴润江表示,根据去年厨余垃圾收运量的数据进行测算,本市人均日产生厨余垃圾1.1公斤,“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再结合小区人口的数量设计配置厨余垃圾桶的方案,看哪种最为便捷优化。”吴润江表示。此外,到明年5月1日修订后的条例正式施行前,本市还将在居住小区垃圾投放点旁设置厨余垃圾收运单位信息牌,对收运单位的名称、电话等信息进行公示,便于群众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