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2-06 10:01 的文章

陈星弼院士去世悲痛!短短几天,我国三位院士

最近几天,对我国教育界和科学界来说,有几条非常不幸的消息。

7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周尧和不幸逝世,享年92岁;7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科技大学原校长林祥棣逝世,享年84岁;7月2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宋玉泉逝世,享年85岁。

短短几天,三位院士相继离世,令人异常惋惜!他们的逝世是我国家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逝世,享年92岁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网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于2018年7月30日不幸逝世,享年92岁。

周尧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赴前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195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1988年任全国铸造学会理事长,1993年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1996年4月,周尧和院士来到上海交大,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尧和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尧和院士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凝固技术研究,对铸件凝固过程的传热、传质和动量传输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理论得到公认。在凝固前沿动力学、液体金属深过冷和三维非晶合金制备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创建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领导建立了“生态材料学”这一新的学科生长点。

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各1项,部委级奖14项。1991年获我国航空工业最高荣誉——航空金奖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高荣誉——科技成就奖。培养博士47名,其中6名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6名获我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名获我国青年科学家奖。

作为铸造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周尧和院士在凝固理念、铸件成型控制、深过冷快速凝固及生态材料等诸多方面学术成就斐然,业绩卓著:中国铸造学科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首位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铸造会议的中国官方论文的作者;领导建立了铸造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学科博士;201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他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逝世,享年84岁

7月30日,记者从西南科技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科技大学原校长林祥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29日凌晨2时15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据西科大官网消息,林祥棣院士生于1934年2月,江苏南通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等职,1993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12月至2004年10月任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2004年10月至今任西南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林祥棣院士是我国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知名的光学技术与仪器工程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光电工程的研制,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和组织开展微光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6次,光华科技二等奖1次。

林祥棣院士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为光电和科教战线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的逝世是西南科技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玉泉逝世,享年85岁

7月2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金属材料超塑性专家、教育家,吉林大学教授宋玉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27日22时30分在长春与世长辞,享年85周岁。

宋玉泉,男,中国民盟会员。1933年6月12日生于河北张北,1951年考入北洋大学物理系;195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为吉林大学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所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吉林省知识分子联谊理事会名誉会长,吉林省发明协会理事长,长春市专家协会理事长。

1955年-1979年,先后在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金相教研室、锻压教研室任教。1979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教授。1987年任吉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兼职教授。1992年由国家教委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筹建超塑性研究室。1994年筹建超塑性及塑性研究所。1997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机械工程学报》、《宇航学报》编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机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

对超塑变形及成形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论体系。建立了拉伸的动态流变方程及拉伸和胀形的变m(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值本构方程提出一系列拉伸和胀形m值的测量公式,并建立了拉伸和胀形m值的解析理论发展了球面胀形的解析理论,求得最佳胀形视律建立了非球面胀形和在背压作用下胀形的解析理论提出函数模拟求解法,求得挤压应力平衡微分方程的通解,研究了条件系数对挤压的影响设计了动态密封加热炉、高精度m值测量仪、胀形的光电测量实验装置和薄板精冲模从实验上提出大幅度提高胀形速度的方法。

本文来源 | 青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