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律将在全国推广移动微型法院。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表了题为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的白皮书,这是中国法院发布的第一份关于互联网司法的白皮书,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介绍互联网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白皮书。
白皮书提到,2013年以来,中国法院积极推进审判程序、审判程序公开、司法文件和行政信息四个平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中国审判过程信息公开网、中国司法公文网、中国审判公开网和中国行政信息公开网络,不断促进司法公开和透明度。
摘要
因特网法院84名法官
2000年人均结案700多起
2015年4月,浙江省高等人民法院率先在辖区法院开展电子商务网上法院试点,重点审理网上支付纠纷、网上版权纠纷、网上交易纠纷等案件。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2018年9月9日和28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和广州互联网法院相继成立。
三个互联网法院共设立了八个互联网专业审判法庭,共有八十四名法官,参与审判的法官平均人数已超过十年,每人每年结案七百多宗。
作为对互联网案件具有集中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互联网法院主要实施网上案件在线审判的新审判机制,侧重于网上金融贷款合同纠纷、网上购物合同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网络版权纠纷等11类互联网案件,在案件审理、平台建设、诉讼规则、技术应用、网络治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
据白皮书介绍,截至2019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和广州的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18764起,结案88401起,网上立案率96.8%,全过程在线审判80819起,平均45分钟,平均审判周期约38天,与传统审判方式相比,分别节省了3、5和1天时间,一审服务的利率和利息达到98.0%,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良好。
建造
专注于5g,虚拟现实等。
新技术对司法工作的挑战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庭改革办公室主任胡世浩说,互联网法院是互联网司法发展的试验场和桥头堡,将加强互联网法院建设,率先开展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和规则探索。
他说:在前沿科技整合应用方面,互联网法院会积极研究和应付5G通讯、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研究和发展工作,确定应用方案,并回应现实需要。在司法模式创新方面,我们将深化和完善网上一站式多元化纠纷、异步审判、网上示范诉讼等新的纠纷解决模式;在规则探索方面,互联网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将更多地关注具有突出互联网特点的新型和新的互联网纠纷,向特殊、好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建立互联网的司法规则,促进网络空间的治理。
前景
依赖移动微型法院
全面推进网络诉讼模式
胡世浩透露,微型法院将得到推广,网络诉讼模式将全面推进。对许多普通法院来说,网络司法的发展方向是依靠移动微型法院全面拓展网络诉讼的广度和深度。
下一步,我们将在总结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移动微型法院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部署,使网上诉讼的效率和便利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法院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他说,互联网司法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互联网空间的规则治理,其中包括程序规则和实体裁决规则。
他说:我们将积极研究新的网络诉讼模式对诉讼观念、诉讼原则和诉讼规则的深刻影响,从制度层面促进构建和完善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网络诉讼规则体系。条件成熟时,我们将推动立法机关制定专门的‘电子程序法’,以实现诉讼制度的创新和飞跃。
此外,我们还将大力加强互联网专业审判的建设,优化专业审判机构的设置,集中专业审判人员,受理网络类型化案件,以应对新形势,制定新规则,促进案件审判的新发展。在网络交易、数据权、平台责任、网络侵权等方面,要积极出口审判规则,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司法保障,为实现互联网空间的有效治理提供司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