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1-30 23:32 的文章

我国提前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局面基本扭转

“尽管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环境等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信心不会动摇,将百分之百地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推动国内经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11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坚定地表示。

该项《年度报告》至今已连续发布10年。今年的内容涵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等8个方面,全面反映了2018年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展示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成效。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

《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中国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推动低碳试点和地方行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积极成效。

经初步核算,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4.3%。“这个数字已经提前实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赵英民强调。

此外,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英民介绍,下一步,我国将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确保完成“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

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据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介绍,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提出的任务要求,生态环境部从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基础支撑系统、开展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体系建设。

在此基础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试点碳市场初具规模并显现减排成效。各试点碳市场不断深化制度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探索优化配额分配方法,改进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技术规范及数据质量管理,加强履约管理,确保试点碳市场减排成效。截至2019年6月30日,七省市试点碳市场配额交易运行平稳,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约71.1亿元人民币。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非常复杂,尽管有国际碳市场和自己试点积累的一些经验,但仍然具有挑战性,特别是要在我国碳排放还在上升的情况下来设计、运行。我们要立足国情和现实情况开展相关制度创新,确保碳市场平稳起步和稳定运行,发挥好其作用。”李高指出。

积极推进气候多边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COP25)召开在即。在赵英民看来,此次大会有4项任务需要重点解决:

一是积极推动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谈判,这是全面有效实施《巴黎协定》的重要基础,事关多边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只有全面结束《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才能在2020年以后开启全面实施《巴黎协定》的阶段。”

二是推动资金问题取得积极进展。当前气候多边进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达国家提供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许多不同名目的资金被贴上“气候”标签重复计算。“希望发达国家以透明、可预见、基于公共资金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持续、及时的支持,包括兑现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尽快提出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的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包括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切实提高资金支持透明度,并加快作出向绿色气候基金捐资的强有力承诺。”

三是做好2020年前行动和力度盘点。“国际社会应清晰梳理2020年前发达国家在减排力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差距,针对进一步弥补差距作出明确安排,确保不在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转嫁责任。”

四是坚定发出支持多边主义的强烈政治信号。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在多边框架下携手应对。“要防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损害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而影响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信心,避免最终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