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1-29 21:38 的文章

黄土地乡村游拔节生长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黄河以东,太行以西,表里山河尽藏无限风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太行山脉奇胜壮美……这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不只风景,山西也是一片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

乡村怎么脱贫,如何振兴?山西深挖文化基因,从“景点”到“全域”打造文旅产业。如今,三晋大地上乡村游拔节生长,古村落成了“网红打卡点”,黄土地“长”出新产业,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103.4亿元,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带动15万户农户增收。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从种玉米到“种文化”

山村长出新产业,农民有了“新钱袋”

“你不知道,过去咱这儿穷,好女不嫁横坡村。”一见面,于克莱老人就打开话匣子。

横坡村位于平遥县段村镇,1平方公里的土地“挤”着两山五岭九条沟。于克莱坦言:“羊肠小道一尺三,一根扁担两只筐,过去挑水要走几十里路,地里种的玉米看天吃饭,年景不好时,一亩收不到三四百斤。”

“找出路,就得换脑筋。”村党支部书记郭兴峰说。借全域旅游东风,这个山圪梁上的小村庄走上乡村旅游新路:打深井解决饮水难,修通2.5公里的水泥路,解决出山难,村里成立合作社,利用80孔老窑洞开办农家乐,“村子离平遥古城10多公里,有窑洞故事,有乡村民俗,可玩可住可吃,不愁没人来。” 郭兴峰信心十足。

乡村游唤醒横坡村。来窑洞体验的游人多了,果园火了,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1.5万元。于克莱感慨:“真不敢想,老窑洞能生出钱来!”

谋新路,阳泉平坦镇桃林沟村有另一番情景。

“挖煤柱!”随着一声号令,这个采煤200多年的村子,封了坑口。过去因煤而兴,现在因煤而困,常年挖煤,环境脏乱,地面沉降,桃林沟村的资源饭吃到了尽头。

今后咋办?瞄准生态旅游,桃林沟开始转型。村主任史亨友介绍,村里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种起桃树,发展起采摘园、七彩花草场、玻璃栈道、民俗文化园……如今,村子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成了阳泉市民的“后花园”。村民荆先花在园艺中心打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村里环境好,人气足了,日子越来越红火。”

从种玉米、吃资源饭转向“种文化”,山西许多农村加快向有内涵、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山西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聚焦特色,深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盛佃清说。

政策推进,乡村旅游快速成长。初步统计,全省有831个村发展起乡村旅游,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实施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一个个山村“长”出新产业,农民有了致富“新钱袋”。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因地制宜挖特色,示范村争先评星级

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山西乡村游快速兴起后遇到成长难题:景点同质化,基础跟不上。如何突破瓶颈?山西加快推动乡村游提档升级。

一个深山里的村子,能吸引莫言、余华、苏童等众多文学大家云集,魅力何在?

走进汾阳市贾家庄,贾家庄腾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瑞辕讲起秘籍:“马烽、西戎等作家在村里奋斗过,留下了《吕梁英雄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我们也曾苦恼过。起初大家都搞采摘、建农家乐,刚开始游客还有新鲜劲,没过多久就冷清了。”赵瑞辕说,乡村游关键要有特色。贾家庄成立专业旅游公司,梳理资源,调研市场,确定了走“文艺村”的路子。

村里举办吕梁文学季,开办电影交流周,小山村很是热闹。废旧砖窑复垦成为生态公园,水泥厂房变身成电影沙龙、文艺书店;马烽纪念馆、贾樟柯艺术中心拔地而起;古色古香的作家村建成,不少作家入驻潜心创作, 去年贾家庄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如果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景点数量多了,但能回味、有特色的不多,势必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处处长任卫军分析。

如何做足特色?省里出台评价标准,实施星级管理、先进示范,确定了首批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村发挥标杆作用,突出差异性,增强体验性,促进旅游与文化、康养深度融合发展,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