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1-24 10:28 的文章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女出纳挪公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提起香港警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警察的来源地竟是千里之外的威海。近日,由威海籍香港警员组成的访问团回山东参观交流的消息引发热议,这段尘封的往事也随之为人所熟知。

文|九雨农

威海卫曾经的守护军“华勇营”

在中国近代史上,威海与香港堪称同命相怜的“难兄难弟”。

1842年,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岛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间,英国殖民者又多次利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与香港岛毗邻的九龙岛、新界也落到了英国人的手中。

英国人蚕食香港时,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没有“闲着”,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年里,殖民者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以沙俄的胃口最为“巨大”。1898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借条约”,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

旅顺口和大连的战略位置毋庸赘述,谁控制了这两个地方,谁就掌控了京津两地的命脉。沙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此来威胁清政府,进而从中捞取利益,加强自己在远东的控制力。不得不说,沙俄的算盘打得很好,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英国也垂涎远东已久。沙俄租借旅大,无疑侵犯了英国在远东的利益。为了对抗沙俄势力,英国打起了租借威海卫的主意。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北端,在清朝时并不起眼,既没有太多的经济价值也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口,仅有一个封闭落魄的小渔村。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着京津海上门户,战略意义极其重要。英国人占领威海卫,一可以看着沙俄,阻止其势力扩张,二可以威胁清廷,多捞一些利益,对其来说,可谓“一举多得”。

于是,在1898年4月,英国公使照会清廷,要求租借威海卫,租期与俄占旅顺大连之期相同。对这个要求,清政府自然不敢拒绝,威海卫由此落入英国人之手。

因为威海卫处于“抗俄”一线,且租期没有确定,所以英国人在威海卫采取低成本治理政策,即尽量减少支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威海卫,英国驻军很少,守护当地的主力是所谓的“华勇营”,也就是当地人组成的雇佣军。“华勇营”由英国军官统帅,一色的英式装备,一律的英式训练,具备相当的战斗力。在1900年,“华勇营”曾跟随英军攻打北京和天津,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为了防范日渐坐大的德国,英国开始与俄国“和解”,在这种情况下,“华勇营”的作用开始下降。英国当局对继续出资豢养这支武装力量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节省开支,1906年,“华勇营”被裁撤。

“华勇营”被裁撤后,一部分人留在当地,充当警察,另一部分人则漂洋过海,前往同是英国统治之下的南非和香港谋生。

首次招募鲁警主要看身体素质和年龄

当时的香港,已经不是小渔村的模样,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香港已成为远东地区的重要港口。香港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淘金”,而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得香港警察的压力加大,要求增加警察人数的呼声频出。此时,英国殖民者把目光投向了前来香港谋生的前“华勇营”成员。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标准的山东大汉,身材比较魁梧,大部分人都会武艺,且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担任警察再合适不过。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人来自异乡,与广东、香港等地可谓毫无联系,不容易受到当地人的影响,英国殖民者更容易控制这支队伍。

于是,大规模、成建制地组建以威海卫籍人员为主的警队,成为香港警察部队的重要任务。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1922年,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波兰特迎来了一个身份特殊的客人——港英政府警察总监胡乐甫。

据相关史料记载,胡乐甫此次前往威海卫的目的是为招募警察“预热”。对于完成这项任务,胡乐甫充满了信心。这是因为胡乐甫本人就来自胶东,他对山东人的性格了如指掌,他认为无论是忠诚度,还是身体素质,山东人都是当警察的最佳人选。

在威海卫,胡乐甫与波兰特进行了深入的会谈,双方一致认为,为了英国的国家利益,必须扩充香港警察队伍,而从威海卫大规模招聘警员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波兰特代表殖民当局承诺,会全力配合与支持香港警察在威海卫的招聘行动。

胡乐甫得到波兰特的承诺后,迅速启程返回了香港,在向港督汇报后,在威海卫招聘警察的行动正式开始。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在威海卫,由于有殖民当局的支持,招募进行得非常顺利。据刘玉党主编的《威海文化通览》记载,此次香港警察招聘,主要看重身体素质和年龄,不大在意文化程度,“其招聘比之粤籍警员甚至更为严格,应聘者身高至少要达到五尺六寸,年龄则限于二十岁至二十五岁之间。”

1923年3月20日,首批从威海卫招募的警察乘坐“贵州”号轮船抵达香港,两天之后,这批警察首度在香港公众面前亮相,在香港九龙火车站广场,接受了港督的检阅。自此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威海卫人奔赴香港从警,到1924年,威海卫籍警员已达275人,占香港警察总数的五分之一。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因为这些威海卫籍的警员都来自山东,因此香港人多称呼这一群体为“鲁警”或者“山东差”。按照排序,“鲁警”是香港警队的D队。除了“鲁警”之外,香港警队还有由欧洲警员组成的A队,印度警员组成的B队,本地警员组成的C队和白俄罗斯反海盗警察组成的E队。

剿灭海盗打造“水警队”高光时刻

这些刚来到香港的威海卫籍警察,多不会英语和粤语,对香港社会了解非常有限。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他们较少去市面巡逻,承担的大多是一些危险重要的任务,比如在新界守哨所,在香港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等。

1927年,香港警察组建冲锋队,这是香港警察中专打头阵的精锐部队,其成员全部从威海卫籍警察中挑选。港英政府各级机关以及港督府,均由冲锋队员守护。

1930年,威海卫籍警员迎来了高光时刻。在白俄罗斯警察无法应对海盗的情况下,由威海卫籍警察组建的“水警队”接过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们充分发挥了山东人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特性,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海盗们斗智斗勇,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横行香港海域多年之久的海盗剿灭干净,结束了海盗威胁香港的历史。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威海卫籍警察因其强大的战斗力和严明的纪律性,深受香港殖民当局的重视。1930年,威海卫归还中国后,香港警队仍然坚持在威海卫招募警察,甚至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1931 年,中国威海卫警方专门致函英国驻当地领事,提交一份38名退役警察名单,建议英方接收至香港警队,结果,英方几乎未加踌躇便应允接收。

为了让威海卫籍警察能够在香港安心工作,香港殖民当局可谓下足了功夫。威海卫籍警察的服装、住所及灯火等,均由警队免费提供。有家眷的,可获警队提供的免费住所,若住所面积太小,不敷使用,则发给住屋租金作为替代。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在香港警局,威海卫籍警察们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待遇,他们来港服务三年后,可以申请休假三个月,免费让他们乘船回乡探亲。此外,威海卫籍警察还享受免费医疗,年薪300元以上的高级警察,因病住院者,每日扣除少量医疗费用;年薪300元以下的警察,即使住院,也不扣任何费用,全部报销。

香港警局为了照顾鲁警们的饮食习惯,也是煞费苦心。山东厨师成为了鲁警警署的标配。山东特色的包子、饺子、馒头、油饼和面条等,一应俱全,敞开供应,管吃管饱。据《威海文化通览》记载,威海卫籍警察在香港吃得好,吃得饱,个个“又粗又高,肌肉结实,精神饱满”。这些威海卫籍警察的食量非常惊人,有些人吃了两份牛肉炒面后,仍说“打了个底”而已。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英国恢复了对香港的管理,警务政策有所调整,警察来源逐渐本土化。即便如此,威海卫籍人员从警仍受到青睐和礼遇。在解放战争期间,很多大陆移民涌入香港,谋生不易,纷纷投身警队。警队招募时,加上一项必考项目,竟然是威海卫方言。不过到1956年,香港警队对所有华籍警察混合编队,曾经单列的威海卫籍警察渐渐地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不再成建制地呈现。

虽然威海卫籍警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的后代仍在香港的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比如前任香港特首的梁振英,就是威海卫警察的后代。他的父亲梁忠恩1928年应募到香港从警,共当了36年警察。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2011年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梁振英到山大参加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时,曾特别回忆说,他的父亲18岁到香港给英国人当警察,母亲也是年轻时从威海远走香港,都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小时候周围的同学朋友都说广东话,在家里,父母则都讲威海话,不会讲,就会挨骂:‘山东人不讲山东话,将来回家怎么办?’”小时候,梁振英一家人住过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他从小就帮做家务,读小学时,不懂煮饭,就负责买菜,返学前走到西营盘正街或水街买菜,梁振英曾撰文忆述,“我二十岁前住的单位没有自家厕所,一层楼十几户共享公厕。”身为警察的梁父家教甚严,用梁振英的话说,“身教多于言教,就算言教,都是指令你这、这、这、这样做。”

梁振英的前任,曾荫权就出生于警察世家。他父亲、弟弟、弟媳妇、叔叔都是警察,表兄弟中也有警察。曾荫权曾在警察员佐级宿舍住了18年,对警队有深厚感情。

曾荫权虽然祖籍广东佛山,但更早之前,是从山东迁来,是曾子的第74代后人。他曾于2004年,专程赴山东济宁嘉祥县曾庙祭祖。

威海人曾经是最好的港警,两任特首之父都是警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