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最后一位老红军逝世视频聊天房间,13岁参军
11月20日凌晨4时20分无锡最后一位红军老战士凤甲寅逝世,享年96岁。
生前低调的他,知晓者不多,让我们一起向他致敬!
凤甲寅
1923年6月13日出生于陕西省商州市麻街镇凤家村。
1936年12月参加红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
★红25军第75师政治部宣传员;
★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688团宣传队宣传员、卫生队卫生员;
★新四军第3师第10旅688团卫生队室长,第10旅医院医疗队队长,第10旅教导队卫生处处长、医务处主任;
★解放军103医院副院长,92医院副院长等;
1982年离休。
2018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一本精选102位抗战老战士口述的资料《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凤甲寅的回忆录。
从地主长工到红军战士
3岁时丧父、家境窘迫,凤甲寅生前在《烽火记忆》中回忆,他只读了3年私塾后,大约9岁开始到同宗姓的当地地主家当长工放牛,虽然很苦,但幸好这家地主能让他吃饱饭。
1936年12月,13岁的凤甲寅随乡人赶集,遇到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北上陕北的红25军途经凤甲寅的家乡,于是和乡人一起报名参军。因年龄太小,虽经指导员力劝,但他执意参军,就此告别了母亲,加入了革命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凤甲寅的二哥凤铁工1933年也参加了徐海东所部红军,后在作战中牺牲。
从抗战宣传员到战地卫生员
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凤甲寅随部队渡黄河、入山西,平型关战役时当起了宣传队宣传员,之后部队转战河北平山县打起了敌后游击,他又转岗当起了卫生员,在医训班边学边用。这期间,在山西张店、武郎,河北古有山,以及南进淮海……他多次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
皖南事变后,凤甲寅所在部队改编入新四军,1942年12月已是团卫生队室长的他,经团长亲自介绍发展入党。
从卫生员到部队医院领导
抗战胜利时,凤甲寅已是团卫生队队长,随部队进驻山东。
解放战争时期,凤甲寅先后担任华东军区第七后方医院副队长、队长,参加过苏中战役、豫西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苏中七战七捷中,不分昼夜抢救伤病员,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模范党员。
全国解放后,凤甲寅历任苏北军区十五步兵学校(扬州)卫生处副处长、第103医院副院长(1953年从常州迁往福建永安)、第722医院代理院长(福建福清)、第92医院副院长(福建南平)。他经常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以长期在作战部队和体系医院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军队人才培养和医院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离休老干部到朴素老党员
1982年凤甲寅离休后,仍心系军队、心系人民,继续发挥余热,始终以一名老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生活简朴、自觉参加组织生活。
凤甲寅83年革命生涯中,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5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戎马一生,救死扶伤”可以概括凤甲寅的军旅生涯。离休时,他情有独钟地选择了无锡。30多年来,言传身教身边工作人员和子女。
无锡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凤甲寅离休后就在这里居住。该所政委夏世顶表示,老红军凤甲寅,是我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大家都很关注老人的健康。老人多年南征北战,积劳成疾,晚年也患有多种疾病,老人的离世让他们有着众多不舍。子女们对老人身后事的从简处理方式,也体现了老一代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子女的教育很成功。
在干休所的大院里,84岁的平剑英看到了凤甲寅的讣告,连说“相处了三十多年,多好的一个人,见谁都笑眯眯地打招呼,子女们也教育得很出色”。
干休所的干事张鹏也说,老人说话声音洪亮,人特别正直。大院里谁家在公共区域种菜,谁家的车没停好挡了道,他都为公共利益说上几句。每次去看望他,他的腿不好,可总是站着,还拼命往大家手里塞水果。在他家里,餐桌上也总是粗茶淡饭,一荤两素而已。
女儿凤岚说,父亲在干休所也没闲着,当过管委会主任,组织大家打牌、钓鱼,搞得有声有色。他还经常外出给学生们讲课,本人就是一部真人图书,讲参加过的战役,经历过的枪林弹雨,如何抢救伤员。直到去年,他还在家里接待了学生们,为他们讲述长征故事。
一生节俭
“父亲一生节俭,一切丧事从简”,凤甲寅儿子凤鸣对干休所的领导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在家人们眼里,凤甲寅相当俭朴。比如买回家东西的包扎带,他从不用剪刀剪,而是细心地解开,整理好,到了过年晒鱼干的时候用起来。外孙李赟说,外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他自己教育女儿时,也从不让孩子剩饭剩菜,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家教严格
凤鸣表示,父亲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爱看书读报,经常教育他们为人要正派,不能搞歪门斜道。
凤甲寅从来没动手打过子女,但在孩子们眼里,他的严格是刻在骨子里的,大家都怕他。女儿凤岚小时候不想去上学,装牙疼,一眼就被当医生的老爸识破,无处遁逃。有一次,她的手骨折,夹板没能夹住爱动的她,导致长错位了。凤甲寅和同事一商量,立马“啦”地一声把她的手“掰断”重接。
外孙李赟回忆,外公总是从大池路送他去惠河路上少年宫,用自行车沿着小路载他去很远的公交站台。“那时我还上小学,要自己坐公交车来回,外公不会一手包办”,李赟说,外公是他最亲的人,但从不纵容他,每次考试考得好,口头表扬也总多于物质奖励。
工作为重
凤岚说,她和哥哥从小就寄宿在托儿所里,每周六才有父母接回家。那时,别人家的父母早就来了,她和哥哥总是眼巴巴地在窗口等到天黑,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总是工作为重”,凤岚说,父亲一生救人无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农民在地瓜地里不幸碰到了地雷,肠子都炸出来了。但当时各种文斗、武斗,差点救不了人,父亲把人都赶走,顺利做完手术,把人救活了过来。在医院,即便是领导了,他看到危重病人,只要需要,他都会亲自上阵。每念到这里,凤岚说,想到父亲如此安详离开,可以说是福报了。
作风留传
凤甲寅处事的果断影响着子女们,像凤岚就经常着带着文艺团队到处公益演出,作为团里的领队,她做事非常干脆,一看就是军人子女作风。
凤甲寅的几个后人,也都受他的影响,先后在部队工作,立志报效祖国。譬如外孙李赟,如今是一名法警,今天哭得眼睛都肿了,“我最亲爱、最敬爱的人走了,他是我的外公,我常称他‘老凤’,他是最慈祥的……”
“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旧世界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幸福”,女婿李文华表示,岳父每每感念那些牺牲的战友,用自己一生的行动书写对国家和党的忠诚。
凤甲寅在弥留之际,得到了军地多方领导的关爱,凤家人对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老兵虽逝,精神不死!红色历史,永不淡忘!
(来源:江南晚报 编辑: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