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19-11-30 16:50 的文章

“一带一路”的味道|为中意美食之桥添砖加瓦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李夏 马艺萌 张涵)“仅用蒜、橄榄油和辣椒来制作的意大利细面条可能是最简单的一道传统意大利面了。尽管食材简易,但绝对是一道意大利‘必尝菜’。”在北京一家名为Ponte的意大利餐厅里,餐厅的行政主厨马可·特伦丁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意大利特色菜。

  马可来自于意大利北部,这位年过五旬的意餐厨师已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5年。他眼中的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眼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又是怎样的?

  近日,意大利厨师马可·特伦丁接受了新华网专访。王钟毅 摄

  在华15载 见证开放的中国

  从1986年起,马可以厨师的身份在世界各地工作,曾踏足澳大利亚、泰国、美国等国家,但中国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

  香港是马可在中国落脚的第一座城市。那时,他在香港一家餐厅做客座厨师,机缘巧合下,他被餐厅派往上海的分店。在上海工作两年后,他又得到了前往北京的工作机会,便一直工作至今。

  “说实话,来到北京一个星期后,我就想回上海了。”回忆起初到北京的日子,马可笑着说,“因为在北京找不到适合我的食物,北京的饮食和上海很不相同,超市里也几乎没有西方食品。”

  “现在好多了,在北京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东西。”马可说。他还注意到,与他15年前初来中国时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尝试着吃意大利餐。

  马可现场制作意大利面。陈颖 摄

  美食为媒 文化之桥沟通民心

  去年,马可所在的意大利餐厅决定在北京再开一家分店,老板便将给餐厅取名的任务交给了马可。他思来想去,觉得“Ponte”这个名字十分合适。

  “Ponte”在意大利语中是“桥”的意思,因为新餐厅的附近有两座桥,马可的取名灵感便由此而来。而且,“Ponte”这个词比较简短,好发音,易记忆,马可相信这个名字很容易给中国客人留下印象。

  马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板,老板随后回复他说:“Ponte,通往意大利的桥梁。”这个名字赋予了新餐厅更深刻的含义——以美食为媒,促进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

  马可相信,在任何国家的饮食文化中,只要厨师做得好,就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因此,他坚持做原汁原味的意餐并与客人们分享。新餐厅的顾客中约有九成是中国人,他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客人喜欢奶酪、意大利香肠、意式面包等。

  马可现场制作的意大利餐——藏红花烩饭。王钟毅 摄

  “一带一路”:连通中意两国的桥梁

  今年3月,中意两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分处古丝绸之路两端的中国和意大利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对此,马可也有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就像我们餐厅的名字一样,是一座通往中国的桥,一座连通意大利和中国的桥。”马可说。

  他相信,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将更加密切,两国人民也会更加愿意了解彼此。他提到,意大利的中学通常要求学生们选修外语,如今,一些学校也将汉语作为选修课之一,在汉语课上,老师们会向学生们介绍中国是什么样的。

  马可展示他现场制作的藏红花烩饭。陈颖 摄

  作为深谙意大利饮食文化的厨师,马可认为美食可作为人们了解另一种文化的起点。对欧洲人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欧洲截然不同,正可以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开始。

  同时,他也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有助于将更多的意大利食材进口到中国,这样他便可以做出更加地道的意大利美食,为建造中意两国的美食之桥添砖加瓦。

(责编:秦白雪(实习生)、贾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