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坚持对外援助为什么不是“穷大方”?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初,地理的坐标定位至西非地区。
被称为“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疫情肆虐,数万人感染病毒,死亡率超过60%,当地人民的生命遭受严重威胁。多国外派人员撤离,多家航空公司暂停航班……
危急时刻,一群“最美逆行者”来到这里,援助抗击疫情,阻击传染源的传播、扩散,培训医护人员……他们就是不远万里、紧急驰援的中国医疗队。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卫生援外行动中,中国先后派遣1200多名医护人员,累计提供总价值1.2亿美元的物资和资金援助。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别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援助西非人民抗击埃博拉,是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震撼人心的一幕。在遭遇强震的尼泊尔、陷入粮食饥荒的尼日利亚、热火朝天的安哥拉建设工地……更多感人的民谣在传唱,更多深厚的友谊在接续。
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坚持对外援助,赢得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同时,一些质疑声音也时有出现: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还有上千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国坚持对外援助是不是“穷大方”?
“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暖人心扉,明确阐释了中国坚持对外援助的内在逻辑。
减贫脱困 世界瞩目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均GDP从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18年的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近40年来,中国减贫脱困成就令世界瞩目。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8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1660万人,中国减少贫困人口7亿多,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在2017年全球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曾评价说,“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中国的减贫脱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实的、可供借鉴的范本。“奇迹”已成为国外媒体谈论中国扶贫成就的高频词汇。
“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对南非有很大启发意义。”南非非国大全国执委、北开普省委书记恩戈夏扬伽说,南非目前也推出不少扶贫项目,但都没能做到精准扶贫,“从中国精准扶贫成功经验中学到的第一课是,要确切地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状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地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广泛利用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合作。
老挝甘蒙省永玛拉县长期受水患威胁。中国企业承建的灌溉项目建成后,减少洪涝灾害影响。当地农民感叹,“稻谷产量提高,真得感谢中国帮助修建的灌溉系统。”这样的项目不仅在甘蒙省,“在老挝全国都有中国帮助实施的农业发展项目。中国朋友帮助我们更多人摆脱贫困。”老挝农林部灌溉局局长迈孔说。
坚持“授人以渔”,帮助各国克服发展瓶颈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鲜明特色。中国农业专家扎根非洲热土,分享技术经验,贡献智慧方案。
玉米是坦桑尼亚主要的粮食作物。然而,当地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玉米缺乏良种、缺乏技术、缺乏资金。为了帮助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积极介绍和推广更为科学的种植经验。这位长期奋斗在国内外扶贫工作一线的农业专家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与非洲国家曾经有过相似的遭遇,中国也经历过非洲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发展落后的阶段。同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比较,非洲国家同中国的发展差距更小一些。因此,中国经验对非洲的参考意义更大一些,这就是所谓“平行经验”的相互分享。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国正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谱写全球减贫治理的时代篇章。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