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18-06-28 08:24 的文章

世纪大桥,连接中缅友谊的历史与未来

 
自1993年建成以来,每天都有很多车辆通过丁茵大桥。记者孙广勇摄  

在缅甸仰光丁茵大桥不远处,几排木制房子围成一个四方形,中间天井内的树木郁郁葱葱,86岁的缅甸工程师丹辛对记者说:“右侧是缅方工程师住处,左侧是中方工程师住处,这间大房子是一起开会的地方。建设丁茵大桥时,中缅工程师同吃同住、一起工作,不仅建成了宏伟的丁茵大桥,也建立深厚的了友谊。”

“7月31日是25年前大桥通车的日子,作为大桥的建设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那一天我一定要来大桥看看,”丹辛说。

“希望后人都能铭记这座友谊之桥

丹辛提到的丁茵大桥,位于仰光东南方向15公里处,是南部车流、物流进入仰光的重要通道。本网记者来到丁茵大桥时,虽然是星期日,但桥上两条机动车道上汽车一辆紧接一辆,鱼贯驶过大桥。伴随着轰鸣声,还有火车通过。“在工作日,过桥经常要排队,因为南部有迪洛瓦特区、仰光深水港,运输量非常大,”司机皎汶对记者说。

丁茵大桥始建于1985年,1993年竣工,全长2.2公里,是上世纪80年代中缅两国开展的最大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海外援助项目。大桥横跨勃固河,是缅甸最大的公铁两用大桥。

丹辛是当年丁茵大桥的建设者,担任缅方项目总监。86岁高龄的丹辛行动敏捷、思路清晰,和记者一登上大桥就蹲下身子检查桥面伸缩缝,还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保养维护。回忆起当年建设丁茵大桥的情景,丹辛对记者说:“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但我们与中国工程师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八年建成了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

建设丁茵大桥时,中方先后派出10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前往施工现场,包括一流的桥梁、机械、电力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与缅甸同行一道,克服诸多挫折与挑战,经过艰苦奋战,大桥于1993年7月建成通车。

丹辛告诉记者:“那是缅甸第一次修建这么长的大桥,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声誉,还关系到缅中关系,我们都精益求精,确保把大桥建好。”丹辛还清楚地记得建桥时曾经发生的险情:“1991年7月的一个凌晨我被从睡梦中叫醒,3号墩在进行沉井施工时,因地质原因,沉井突然发生倾斜。缅方和中方工程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分析沉井的倾斜状况和河床地质情况,找出原因后采取纠偏措施。连续工作了3天3夜,才把倾斜的沉井纠正。”

在历时数年的施工中,中缅两国工程人员在一次次危机与考验中相互信任、密切合作,修建了大桥,也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情谊。三十年来,静静流淌的勃固河见证了两国工程师艰苦卓绝的建设工程,也见证了丁茵大桥为两岸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仰光的发展。

“回首建设丁茵大桥的岁月,我仍旧记得那些艰苦、焦虑和成功,那些经历将我们所有人团结起来,就像同胞兄弟一样,”丹辛说:“这座大桥是中缅友好关系的象征,希望后人都能铭记这座友谊之桥。”

“使用从丁茵大桥建设过程中学到的技术,又陆续建造多座大桥”

缅甸当时没有建造大桥的经验,也缺乏桥梁建设人才和技术,在这群中国朋友的援助下,不仅成功建造了丁茵桥,也帮他们培养了近百名桥梁建设专家。后来,这批人才为缅甸自主设计建造了多座跨江跨河大桥,极大促进了缅甸的经济发展。

“当时缅方一级工程师只有我们两个人,其余大部分是刚参加工作的四级工程师,从来没见过这么长的大桥,缅方召集全国各地的工程师参加丁茵大桥建设也是为了向中国学习造桥技术。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师不仅在建设大桥的2年前就对缅甸工程师进行了培训,还在工地现场手把手地指导缅方工程人员,培养出一批桥梁技术人才,”丹辛说。

现任缅甸交通部桥梁厅总工程师的登昂当时年仅25岁,现在主管全国桥梁养护工作。登昂说:“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中方专家在桥梁设计和施工上,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和我们同吃同住,非常耐心地教我们桥梁设计方面的知识,向缅方传授了许多技术和经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朋友。”

缅甸河流众多,伊洛瓦底江、钦敦江、丹伦江、锡当河四条大江流域广阔,在过去的25年间,缅方使用从丁茵大桥建设过程中学到的技术以及留下的设备,又陆续建造多座大桥,比如1996年的钦敦江大桥、1998年的帕安大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