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18-06-27 09:09 的文章

深山苗寨,见证中老两党两国交往的一段佳话

  5年前的深秋,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在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求,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个初夏,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来到十八洞村,探寻“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

  这是一次特殊的访问,一座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苗寨,第一次迎来一位外国元首的到访。

  6月2日下午,本扬率老挝党政高层代表团赶赴十八洞村,重走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走过的路线。

  雨后的苗寨,漫山透绿、清新朗润。来到十八洞村,本扬径直走进村里的精准扶贫展览室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的照片。本扬驻足凝望,看得认真。

  当时的讲解员、十八洞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杨建军告诉记者,那天,展览室内陈列的湘西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展板引起了本扬的强烈兴趣。

  “我给本扬总书记详细介绍了教育发展、产业脱贫、乡村旅游和医疗救助四块工作,他听得非常认真仔细。”杨建军说。

  一张张图片,一组组数据,展现出湘西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发展等“十项工程”解决当地深度贫困问题的努力和成效。2014年至2017年,全州实现50余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3.79%下降到10.55%。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老挝也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脱贫的目标,和中国的时间进程遥相呼应。

  在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中老两国“志同而气和”。

  7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老挝时,中老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一番对话推心置腹——

  本扬说,老挝农业自然禀赋较好,但受困于资金和技术。

  习近平回答说,农业领域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不仅可以帮助老挝发挥自然优势,还可以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

  今年5月底,本扬应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来华访问。结束在北京的行程,本扬总书记马不停蹄赶赴三湘大地,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中国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十八洞村梨子寨,黑瓦木屋错落有致。沿着青灰色的石板路,本扬来到住在村头的苗族老乡石拔三家中,仔细把屋里屋外看了个遍。“您身体还好吧”“有几个孩子”“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吧”……本扬与石拔三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她家里的情况。

  石拔三告诉本扬,自从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过村里后,村里的情况已经大变样,她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现在是吃穿不愁了。

  在石拔三家堂屋正中央的墙上,挂着一幅习近平总书记和她坐在火塘边聊家常的照片。在这张照片前,本扬仔细端详。

  回想起5年前的情景,十八洞村的村民们仍记忆犹新——

  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石拔三看到有客人进来就按照苗族礼节热情迎接。面对眼前陌生的客人,她问:“怎么称呼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握住石大妈的手,总书记询问她多大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从“大姐”家出来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施成富、龙德成夫妇家探望,在他们家的院坝(前坪)上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在空地上围坐一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要建档立卡摸清每户致贫原因,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5年后,当本扬沿着与习近平总书记相同的路线绕村一圈考察时,看到的是一番火红的发展景象——

  从前3米5宽的盘山小路变成了6米宽的水泥马路,村内家家门口修了石板路,户户通了自来水。游步道有了、邮局有了、自助取款机有了、农家乐有了,还与文化公司合作建立了农家书屋和诗社。

  “大姐”石拔三家新添了液晶电视、电风扇和电饭煲,还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现在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去年在家光靠卖腊肉和摆摊,收入都有近1万元了。”石拔三告诉记者。

  青山环绕,鸟语花香。

  同样在施成富、龙德成家的院坝,坐在和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的位置,本扬也同十八洞村村民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家常。

  曾经客人来了连小板凳都凑不齐的施成富家,如今也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他们用“十八洞村”品牌的天然山泉水泡上湘西黄金茶,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