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任志强首次公益大型木作展将于12月22日举办
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山海 | 知行-任志强首次公益大型木作展
来源: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2019年12月22日-2020年1月15日,“知行-任志强首次公益大型木作展”将在798艺术中心举办。
“知行”,即“知行合一”,正是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任志强先生一贯的风格。公益让曾经犀利的任会长变得温暖亲近,而专注、投入、求真则是他始终如一的光芒。在为阿拉善SEE公益环保奔走的路上,他从未停歇,也从不吝惜。
任志强会长将自己平生所阅乃至梦境所见的自然景致赋于这些本已失去生命的枯木、烂木,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然之美。任会长希望,人们可以领悟这些残痕是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的伤疤。并且,更应该行动起来,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展览的一部分,任志强会长在展览期间会将自己关进木工房持续创作。这不是行为艺术,是他真切地希望用这种独一无二、身体力行的方式,唤起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爱护之心。
本次展出作品,均为任会长精心挑选之佳作,包括大型木作“城市森林”、“信天游”以及由各种木头废料创意的作品“宝”等作品。
自2019年初任志强会长开始木艺创作以来,作品全部用于阿拉善SEE公益拍卖;本次展出结束后,所有作品也将用于公益拍卖,所得善款捐赠给阿拉善SEE相关公益项目。
作品展示(部分)
任志强
做木工不是我的初衷,是小潘提供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激发了我的热情,这种情感不是来自于木工,而是来自于木工过程中的“自然”和“真实”。
第一件作品利用了废旧的破木头和木板上的残痕。这件作品让我想到的是利用环境被人类破坏时留下的痕迹来展示大自然的美,以唤起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爱护之心。让人类从作品的残痕中醒悟,并真心地投入到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之中。
因此我用的木料,除了小潘提供的带有各种疤痕的烂木板之外,更多的是用了从阿拉善沙漠带来的枯木头、从四川寄来的竹根头、从紫竹院公园垃圾堆里挑选出的黄杨木枝、从公司管理的园林中捡出的垃圾、还有从潘家园和高碑店购买的各种枯木头。无论是各种树枝还是树根、木块,都是以废料为主,基本都保持了其非经刻意加工的原状外貌,力求用其原有的形态、颜色来展示大自然的美。
所有的作品都主要依靠原始、普通的木料、竹料,在保持其特有外形的同时,利用了多种多样的组合的方式。最初是用木头砌成竖立的片状组合出山和水,随后用木头切成的圆片平铺,再用木头的切片横铺,总之利用各种的手法变换,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物料和组合成的自然景象。
我不是艺术家,但人除了性命、生命之外,还有个使命就是环保责任。这种使命感让我多了一份并非创造性艺术家的灵感,用想象和模仿,将梦中大自然的景象,用这些破碎的木头重新组合并尽可能自然地展示出来,还原其自然的生长状态。
这不是一个艺术家式的刻意加工的完美创作,存在着许多非人工的加工缺陷,但却更为自然,可以激发旁观者更多的想象力,了解大自然在人类的掠夺下被破坏的过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对不同的美的追求,我将这些完全来自于大自然的物品,完全在大自然中自然演化出的状态,自然地利用和组合出的景色,看成是一种美。无论其是否带有更多的艺术性,都反映出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形式。这就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美,一种美的感觉和享受!
无论人们对这些作品有什么样的评价,我都将义无反顾地用这种方式做出各种更多的作品,我希望能用此来唤醒社会更多的人对大自然的关注和对大自然的保护。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共同携手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任志强
2019年9月
潘石屹
任志强先生不是艺术家。
但他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个城市化的时代,一个创造财富的时代。他是中国房地产和城市化的一个符号。
他早就洞察到了推动这个时代进步的真正的动力,并一直在用他独特的语言、文字表达着。
现在他开始用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这种方式也是他最真诚的表达。真诚,是他一贯的品质。打死他,他也不会说假话。
在艺术的世界里,他的表达很独特。常常是梦到一个概念,就赶紧醒过来,忙着记下来,天还没亮就冲到木工房开始制作。他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朋友圈里这么评价任志强先生:没事去找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不当事。
希望任志强先生的作品,启发每个人思考,也希望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
潘石屹
2019年12月
董国强
半年前的一天,潘石屹约我和老任等几位企业家朋友吃饭。其实吃饭是假,目的是号召我们一起参与他发起的保护北京雨燕项目。席间,潘总抱出一木雕,说是老任今日作品,我一下就惊着了,他用废弃的木条,堆出一座孤山,峭拔嶙峋,冷峻雄伟。看到在座众人皆赞不绝口,老汉得意的冲我说,这是我的处女作,我还有很多创意呢,等我做一批,你拿去拍卖,给咱阿拉善SEE筹款。话音未落,这件“处女作”就被一位在场的SEE会亲以五十万高价收去了。
这下可好了,受到鼓励的老同志一发不可收拾,着了魔一样。见人就问哪里能找到废弃的树根、木料,三天两头跑各种市场搜罗能用得上的材料。老汉的人缘那也是杠杠的,没俩月功夫,全国各地运来的各种树木的根茎就把潘总的木工坊给塞满了。老潘一边“叫苦不迭”地说他鸠占鹊巢,一边又给他扩充了空间,供他尽情折腾。这半年多里,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木工坊里度过的。
在外人眼里,任大炮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一说话就瞪眼,生人可能还有点怕他。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内心温暖的人,是个有爱的人。他爱这个国家、爱环保公益、爱身边的人。真诚,是朋友们对他一致的评价,而在这批木雕作品里我们看到的同样是真诚。
在多数人眼里,老任不是艺术家,但是他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投入的真情深深打动了身边的朋友们。每次看见他端详着自己的作品像是在看自己孩子一般的慈祥眼神,他在描述自己创意时的洋洋得意的样子,还有在我们公益筹款活动上他的作品拍出高价时他抑制不住的眉开眼笑,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那份纯真。
老任这批作品,既有抽象又有具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命题作品,别人点题要他做个什么,他就埋头给做一个。“只要能给我们阿拉善SEE筹款,做什么都成。”他如是说。我亲眼看他为福建籍的会亲做一个福建土楼,土楼里面每一根檩条都自己亲手去粘。我说最后不是还要有屋顶吗?屋顶一盖上里面什么都看不见,您干嘛那么认真!他一本正经地回答,人家捐好几十万呢,咱就得拿出工匠精神来,得对得起人家。你看,这老汉多厚道。
真诚,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老任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每天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之中,而这些作品被朋友们珍视,并且能为环保公益筹来善款,这过程对他来说无疑是幸福的,而这过程又何尝不是一场充满能量的行为艺术呢?
知行合一,是他经常告诫年轻朋友的话,而他也在用行动阐述这句话的含义。
董国强
2019年12月
展 望
总裁 木匠和雕塑
早有耳闻潘石屹先生爱好摄影,拍了很多肖像,果然这次为了拍摄艺术家系列来到我工作室,一同前来的还有任志强先生和画廊主赵倩颖女士。
拍完之后他拿出任志强先生的雕塑图片给我看,让我惊讶的是,任总居然做了这么一大批木雕作品,像是一种“景观木雕”?
以前潘总和任总与雕塑界有过一些交流,后来就只在微博上知道他的讯息了,看来任总退休后选择了当木匠?!
我们当时就任总的展览和作品聊了很多,可谓话题开放,肆无忌惮。但那次我只是通过潘总的艺术摄影观看的这些木雕,多少还有点云里雾里,因为那些摄影都像是从长焦镜头里看出去的,风景的细节拍的很艺术但看不到全体(笑)。
任总还特意为每一件作品题了诗,从诗中可以感觉到任总的家国情怀和轩昂的豪气。古代文人画的独特性是诗书画一体,任总是诗,摄影(虽然不是他拍的)和雕塑一体。
后来我去看了潘总为任总准备的的木工房,颇感神奇!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想过当艺术家,但在潘总的鼓励下竟然走上了创作之路。
借着以往从诗词中获得的灵感与想像,大概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创作了几十件木雕作品,他将见过的或脑海中的山水意象投射到各种残破的木头块的拼贴中,有些还加上一些建筑,石块等其它材料,大部分作品最后的落脚点虽然还是想再现某个见过的风景,但他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如写意一般把山水景观用木头块给写出来。
任总有着广泛的阅历和人生经历,依然强壮的身体和结实厚重的双手,这也是成为“木匠”的必要前提。
在所有作品中有一系列作品给我印象深刻,他用的是较为抽象的几何形木条拼合组成的有点像三维GDP图表的抽象景观,像山不是山,像森林不是森林,像楼房又不是楼房,给人一种多重的复合想像,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某种深切的焦虑,我们都建议他放大这件作品在展厅中,这样观众有身临奇景之感。
我更愿意把他投身艺术的行为,看做是一种生活的寄托,因为他并不想在艺术体制里寻找专业性,而是随着自己的性情,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既填补了作为人的时间与生命的空缺,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拼合组装的行动中展现的良好的感觉和控制画面的能力。
用任总的话说,这是“如打开了心灵关闭许久的一扇窗,看到了另一个天地”。没有专业的训练使任总更加无所顾忌,更重要的是,当我看了他的制作笔记后,发现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想法及其细节都非常认真的做了记录,使我如身临其境般的看到一个属灵的生命是如何对着木头材料进行思考和加工制作的,过程快速而鲜活,不然在短时间内做不出这么一大批木雕。
古往今来,艺术就有一个归宿说,指的是人性的归宿,而“诗言志”也是形容古代文人的艺术创作离不开背后的理想,这种行为往往彰显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关系,逃离现实寄情于山水自然并不是它的根本,作为一个爱思考的人,其行为与思想不可能无所指。
在明清时期失意的政治精英退隐后与画家一起建造了流传后世的私家园林,今日的商界精英们如果进入到艺术圈会建造出什么呢?当代的艺术充满了激情与探险,建造过无数高楼的任总选择从具有建构性的木雕入手应该说是具有相关性,不同的是他的身份必须从总裁状态转换为接地气的体力劳动者,同时还要保持智慧的高度敏锐性,所谓“知行合一”。
只可惜,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除了文人画,可借鉴的独立创作的雕塑几乎没有,除了寺庙石窟的雕像外,能看到的大多是民间雕刻,一种满足于大众审美的工艺品,当然其中也不乏泥人张这样的优秀泥塑艺人。
与东方文化不同,欧洲雕塑自古埃及、希腊以降,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路线,如果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寻找独立创作的源头,我们就以那个鼻子被打歪过的石匠米开朗基罗为例,他是到了晚年无意中在工作室独立创作出了影响后世的具有残缺美的伟大人物石雕,你会发现,这位崇尚人性的石雕大师并未用人性否定神性,而是把神性作为人性的提携部分保留下来,同时也没有放弃表现人的魔性。包括达芬奇在内的这一代巨匠对后世的影响不仅限于艺术,其实它是借着艺术启蒙,从心灵与人性上改变了欧洲人的自我意识,这是一段很值得回味的历史。
任总曾是充满情怀的商界大佬,一直深度关心社会公益,年轻的时候参过军,做过很多手工劳作,从他的雕塑中可以看到这种气质,做事情很讲究做到底,等这把瘾过后相信他还会再来次更新的尝试。
无论怎样,在对艺术的赤诚磨练中,他真实的展现了自己,文如其人,诗如其人,雕如其人,这也是艺术最有魅力的地方。
预祝任总首次个人展览成功!
展望友情奉献拙文于北京朝阳滨河花园
2019年11月12日
赵倩颖
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对木作的坚持,是一种精进方式。
自然不会有废弃之物,朽木残枝不过是相对于一般功利而言的。
如何与自然相处?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依然没有给出最佳答案,只留下古埃及的风沙和两河流域的残垣断壁。
而我们是最早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并由此发展出了朴素的哲学思想。“天”和它所生的“万物”成为必须为人所吝惜,肆意无度的挥霍被成为“暴殄天物”。
不过如今也是无以为继,“斧斤以时入山林”并没有阻止历代王朝更迭带来的环境破坏,敬畏自然之心早已退缩至无人问津的民俗传统或文人粉饰形象的玩物之中。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魏源此语并非是评价之论,而是劝进之意:须通过“技”与“艺”的实践行动才能得到“通达智慧”,坐而论道于现实无益。
任志强自钟情于木作后,便重获了一方生活与诗意或者说现实与精神的净土。遵循个人的创作欲望和行动力量,他成为借用木料表达思考与想象的艺术家。用一种新人对艺术的感知与探索,化作一股属于自己的特殊力量,在每日对细小木作的打磨中行动精进。
如果说木匠应如《考工记》所言,遵循“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法则。那么任志强的创作,尤其是在对“材有美”的取向上,便已脱离了传统认知中对优质良木的偏好,倒是些烂枣木、枯树枝等更得其心意。他使用被丢弃的边角木料、或有瑕疵而非良木的残次品,既是它们特殊的品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也是表达对自然本真的认同和敬畏的一种方式。
他用残木造景,以木料的质感、纹理、形貌为凭依,造出湖、桥、潭、川等自然事物,也将概念与感知中的飞、冬、醉等化为实物。它们既是诗性精神创作的淳然之作,又将难以成说的思量、情绪融入其中,成为巧妙、精确的艺术表达。最终打动观者的心,共同浸入由木作构筑的神性空间。
感谢展览协办方:
潘石屹工作室、iCouncil匡时在线、ArtDepot艺术仓库、凤凰艺术、雅昌文化
感谢展览赞助方:
南京海威机械、杭州向杨照明设计、北京筑维建筑装饰
欢迎各界爱心人士在展览期间莅临参观。
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