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19-12-06 13:31 的文章

肉价下降将拉低明年物价指数 不存持续通胀通缩

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本报见习记者徐贝贝

猪肉价格又降了。据商务部监测,11月25日至12月1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8%,其中猪肉每公斤批发价格下降3%。从农业农村部对200个批发市场监测调度数据来看,全国猪肉价格已经连续4周回落,降幅超过20%。

近期,在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推动下,消费物价指数(CPI)出现连续快速上涨。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及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却连续同比下跌,物价走势出现明显分化。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从我国经济基本面以及货币政策环境等因素来看,当前没有形成全面通胀的基础。预计到2020年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影响减弱,PPI将企稳回升;猪肉等食品价格继续回落,CPI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逐步消退,两者分化将趋于收敛。

物价分化将于明年改善

今年以来,CPI一路上扬。10月份,CPI同比涨幅为3.8%;1月至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6%。在CPI连续过快上升背后,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快速上升尤为受关注。从今年年初开始,蔬菜、鲜果和猪肉价格轮番上涨,推动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增速由1月份的2.0%上升至10月份的11.4%,影响CPI上涨约3.37个百分点。在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

与CPI走势形成鲜明对比,PPI连续走低。今年7月份,PPI同比增速为-0.3%,这是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PPI首次出现负增长。10月份,PPI同比下降1.6%;1月至10月平均,PPI比去年同期下降0.2%。其中,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6%,而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4%。

实际上,此前也曾出现过CPI与PPI背离,尤其是CPI上升、PPI下降的现象。机构人士认为,本轮背离是猪肉价格上涨引领CPI上行、国内基本面和国际原油价格带动PPI下行造成的。此次CPI上行不与国内经济基本面走势直接相关,待CPI回归到与宏观基本面同一轨道、PPI有所上行,物价分化情况将结束。

10月份以来,生猪基础产能已经开始恢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11月份生猪生产形势应该更好,同时进口力度也在加大,市场总供给预期较好,不支持猪价持续走高。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上下游价格背离反映了当前社会总需求偏弱与部分商品受供给波动产生结构性通胀交织的局面。预计明年1月份CPI可能冲高后回落,明年年中以后猪肉价格或大幅回落,核心CPI将保持在1.5%至2.0%的温和区间;而在生产回升、翘尾因素减弱等影响下,PPI将有所回升,明年二者缺口会有所改善。

“短期内食品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CPI同比涨幅可能仍会高于3%。不过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较低,CPI持续上升可能性较小。”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预计,随着猪肉价格走稳回落,明年一季度CPI可能明显下降。PPI负增长态势还将延续,未来有望逐渐走稳回升,可能明年下半年回正。针对物价结构性分化状况,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重点缓解制造业下行压力;另一方面要防范结构性物价上涨,扩大各种肉类食品供给。

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基础

本轮结构性通胀是否会演化成全面通胀,备受关注。央行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CPI同比涨幅走高,结构性特征明显,要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大体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基础。首先,当前猪肉生产正逐步恢复,猪肉价格不会再大幅上涨。并且猪肉价格向其他非食品项传导有限,最多只能延伸至上下游产业,不会引起非食品价格普遍上涨。

“当前CPI较快上升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通货膨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范志勇认为,核心CPI和服务类消费品价格平稳,表明当前CPI上升主要是供给方面因素造成的。严格来讲,这种少数商品价格上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此外,尽管当前CPI和食品价格上涨,但银行间市场基本保持稳定,表明市场对于未来通胀预期较为稳定。

其次,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不具备形成全面通胀的货币政策环境。

王静文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前CPI持续上行是受供给端影响的猪肉价格在起作用,而非经济过热下的需求旺盛。相反,非食品价格与PPI的低迷反映了社会总需求偏弱。在货币增速保持稳健的情况下,结构性通胀难以转变为全面通胀。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CPI和食品价格逐渐走高叠加GDP增速下滑,中国经济存在滞胀风险。中国银行澳门分行高级策略分析员丁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现阶段我国不会出现滞胀。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经济增速虽有放缓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不存在“滞”;另一方面,滞胀根源是信用扩张。当前猪肉价格影响CPI大幅上行不具备长期性。同时,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未持续性扩张,不会形成“胀”。


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