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和他的美国工厂
文 | 柯蛙
2017年的某一天,一架来自中国福建的私人飞机降落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
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是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
这不是他第一次来代顿,实际上这只是在他近几年中频繁到访中最普通的一次。
因为他在这里开了一家工厂。
中国老板投资,雇佣美国工人,生产汽车玻璃。
注意这不是小作坊,而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工厂。
5亿美金的注资,也让它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对俄亥俄州的最大投资项目,同时也是近年来美国获得的最大的外国投资项目之一。
为此,在几年前的新闻上,还有段时间风靡起了一个话题,叫:别让曹德旺跑了。
曹德旺是谁?
为什么在大家都把制造业向人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时,他却要去成本极高的美国办工厂?
又为什么会选择俄亥俄州的代顿市?
这些问题,在下面这部纪录片中都会得到解答。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投资人是奥巴马夫妇,没错,总统下任后,奥巴马去开了一个制片公司。
而且鉴于本片的品质过硬,它还很有可能斩获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什么片子呢?
《美国工厂》。
首先要说的是曹德旺是谁?
曹德旺的一生可谓传奇。
他原本出生于大富之家,父亲当年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后来遇上战乱年代,父亲带着全家搬回了福建福州老家,可就在一家人坐着邮轮到家时,却被告知他们放在另一艘运输船的财产全没了,因为那艘运输船沉了。
由此,原本家境殷实的曹家瞬间变得一贫如洗。
也因为家里没钱,曹德旺一直拖到了9岁才上学,14岁又不得不辍学。
不过因为他个性好强又善于钻营,干过无数行业的他,在1975年,29岁时就已经积累了5万元(当时是巨资)。
然后再到1983年,他主动承包了镇上一个半死不活的玻璃厂。
刚开始时大家都等着看笑话,可在他接手的第一年,就把一个连年亏损的小作坊,做到了大规模盈利。
四年之后,曹德旺正式成立福耀玻璃公司,开启了福耀的传奇之路。
福耀刚成立时,中国的汽车玻璃几乎100%依赖进口,进口玻璃造价其实并不高,但是卖到中国来的价格极其昂贵。
而在福耀进军汽车玻璃的几年后,就把进口比例大规模降低。
时至今日,我们的汽车玻璃进口率也从100%降到了几乎为零。
而福耀,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全球顶级玻璃制造商。
曹德旺的传奇之处,除了办企业成功,还在于他的行事风格。
对外,曹德旺的态度一直极为强硬。
2002年,美国商务部裁定了大量中国企业对美国构成倾销,这其中就包括福耀。
根据美国法律,这些公司都要接受相关制裁,当时许多企业都选择忍忍算了,但是曹德旺不干。
他花了几百万美金,请来了美国最好的律师团,一纸诉状把美国商务部告上了法庭。
而且神奇的是,福耀最终居然告赢了,成功打赢了这场看似不可能的反倾销案。
不仅在美国,几乎同时,福耀在加拿大也同样完成了反倾销的壮举。
为了打赢这两场艰难的战役,曹德旺一共历时数年,花了上亿人民币。
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此举不但震惊了世界,也极大振奋了中国企业对外的信心。
不过尽管对外曹德旺的态度十分强硬,但是对内,他还有一个身份更令人感动,他被誉为“中国首善”。
从1983年以来,他至今一共捐款近百亿人民币,是中国至今捐款最多的企业家,没有之一。
当然,企业家捐钱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挣钱则是他们的天职。
所以福耀之所以会去美国投资建厂,主要原因,其实还是为了利益。
首先是因为汽车玻璃的跨国运输费非常高昂,福耀每年都会为此支付数额巨大的费用,而这笔费用毫无疑问,最终还是会摊在汽车制造商身上。
所以对于庞大的美国市场,福耀要想有竞价优势,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美国直接建厂,省去高额运输费。
当然,这只是让他冒出了去美国办厂的念头,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他之后做的一个调查。
根据调查,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美国尽管在人工成本高出中国不少,但是在税率、土地、天然气、水等硬件上,都比中国便宜了一大半。
下面这张图就是福耀当年的调查图表。
所以综合来看,在美国建厂的成本,其实甚至要低于中国,所以利润不是降低,而是增大了不少。
有了这两点,福耀的美国之行更是势在必行。
下面一个问题是福耀为什么会将工厂选在代顿?
故事还要从2008年讲起。
当时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之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无数人一夜之间丢了工作又被银行收走了房子,几乎倾家荡产。
而在这一年里,代顿市有3.4万人失业。
要知道曾经的代顿,是美国东北工业重镇。
它所在的俄亥俄州曾是19-20世纪美国最繁华的“铁锈八州”之一。
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们,是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
可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代顿市一家存在了90年的通用汽车工厂也宣布倒闭。
这个庞然大物的倒闭,直接让代顿市减少了50%的税收,还导致了4200人失业。
这一天里,乌云笼罩着整个代顿,无数工人在通用工厂噙着泪水向上帝祈祷着,不愿离去。
他们的悲伤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的确有很多工人,在这次通用工厂倒闭后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失业。
在之后的几年里,工人们天天盼着能再找到新工作,重回中产阶级,可如今失落的代顿,再也难以重返荣光。
就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曹德旺带着5亿美金的资金,来到了俄亥俄州的代顿市。
而他买下的那家工厂,就是几年前在圣诞节前一天倒闭的通用工厂。
几年前噙着眼泪不愿意离开的工人们,这次终于又有了工作。
由于福耀能提供几千个工作岗位和每年不菲的税收,当地政府和工人们也立马把曹德旺当成了财神爷。
市政府甚至把工厂旁边的一条路,命名为福耀大道。
但两边的蜜月期没多久,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总的来说,问题其实很简单,但也同样很严峻。
第一, 美国工人真的太懒了;
第二, 受到了工会的狙击。
与中国工人相比,同样的时间内,美国工人的工作效率几乎只有中国工人的一半。同等时间内,中国工人能产出1000块玻璃,美国工人只能产出500多块。
而且更要命的是,美国工人不仅做事慢,还不服从管理,动不动就觉得工厂压榨了自己。每天到点下班走人,要想无偿加班更是不可能。
起初福耀的解决办法是从中国调来了一批工人,让中国师傅带着美国工人一起做,希望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可磨合了许久之后不见成效,两拨人之间因为沟通障碍和办事方式不同等原因,还爆发了矛盾。
谁也瞧不上谁。
之后福耀没办法,趁着集团年会,又叫来了美国工厂的几位中层管理人员,来福耀的福州大本营考察。
福州工厂对员工的军事化管理给了他们巨大的震撼,回去之后,有部分管理层想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搬回美国,可结果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别说让他们立正稍息喊口号了,就是让他们排排站就费劲。
慢慢的工人们与福耀的矛盾越来越大,开始有员工一纸诉状把福耀告到了法庭,指责福耀歧视美国员工、工厂安全问题存在巨大疏漏、压榨员工等等。
就在这关系紧张的关键时刻,工会趁虚而入。
工会在美国很普遍,它们的运作方式就是靠每年收取工人工资的5%左右,然后为工人尽可能地从工厂争取利益。
乍一听觉得是个特别民主先进的组织,没错,成立之初的时候的确是这样,工会早年间为工人们争取了大量的利益。
但是要知道工会本质上不是公益机构,它们要靠吸纳更多的会员来赚取高额的利益。
那怎样吸纳更多的会员呢?
那就是从企业家那里帮工人们要到高到离谱的工资。
靠收工人年费的工会可完全不管企业是否能承受得了这个价格,只要认定了就利用各种手段逼迫企业主答应工人们的条件。
当年的汽车之城底特律,就是因为美国汽车三巨头被工会搞垮了,才让这座曾经无比发达的城市彻底沦为了废城。
所以工会这次进军福耀,其实也就是为了捞这块肥肉。
曹德旺对此一早就预料到了,他的态度很强硬,“只要工会进来,我立马关门不干了”。
因为工会进驻后,会让工厂的效率大幅减慢,而这种效率低下带来的慢亏,会比直接关门来的更吓人。
下面的故事就是福耀与工会的斗争。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之前工厂的总裁和副总裁都是美国人,这次被曹德旺火速换成了一个在中国和美国各待了20多年的刘道川。
处理的手段也很直接,赏罚分明,边打边摸。
对于支持工会的工人,辞退,对于反对工会的工人们,涨薪。
此外,还专门花了100万美金,请来了美国的反攻会组织劳资关系委员会,给工人进行反向宣传。
最终的结果其实不出意外,在福耀全体工人的投票中,868人投了反对工会进驻,444人投了赞成。
这一战,曹德旺又赢了。
这其中除了他的雷霆手段奏效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内因,就是自从底特律间接被工会搞垮之后,大量工人流离失所,让许多工人对工会也彻底丧失了信心。
另外,福耀与工会的斗争我们只需要看个热闹,这部片子最恐怖的地方其实是在结尾。
在之前,导演展现了大量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的对比。
美国工人懒散事多效率低,还特别不服从管理,一个月八天假一天八小时,都老觉得自己被剥削了,权利意识极其强烈。
而中国工人勤劳手快,一个月一两天假一天十几个小时,还任劳任怨服从管理。
这一段其实看得特别让人感慨,这其中可能有文化差异、民族基因的原因,也有两个社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
可就在大家等着看结尾导演选择哪一个阵营站队时,电影的角度却直接升级到了更高一个层级的讨论。
工业自动化正在取代这些工人。
电影最后是曹德旺被一群高管领着去工厂视察,这几乎是一个无人车间,那些冰冷又无比精确的机械臂取代了绝大多数工人。
一位高管指着前面四个正在作业的工人对曹德旺说,“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这四个人取消掉.....”
听到这一句,瞬间让人脊背产生了一丝寒意。
不是指责高管对工人们的抛弃,而是感叹科技的理性,和它带来的不可辩驳的伟力。
再回想之前美国工人争得你死我活的人权,中国工人们任劳任怨给我们带来的感叹,这一切都显得多此一举,甚至有些可笑。
时代其实根本无暇等你选择哪边站队,不管是美国工人还是中国工人,也不管什么人权还是道德,它们之间甚至连争辩都不用进行,就会被另一个次元的产物所取代。
如同黄包车遇上了汽车,煤油灯遇上了电灯,独木舟遇上了海洋巨轮,它们之间无需对话,也没有机会对话。
时代有着碾压一切的伟力。
它最狠的地方是,它没有解决问题,而是直接跳过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