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最新音乐网站返场”促销套路多 消费者渐
原标题:没尝尽“双11”的甜头,那你缴纳“返场”的智商税了吗
来源:北京商报
全文共1907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热热闹闹的“双11”过去了,天猫销售额2684亿元、京东销售额2044亿元,苏宁订单量增长76%,拼多多16分钟卖了1000辆汽车……
不过……最近还有另一场蚕食余热的节目——由商家自行发起的“返场”活动!
今年的“双11”非官方“返场”活动持续到了19日左右。截至20日,还有部分电商店铺依旧挂着“返场”招牌,发放着和活动当天折扣力度优惠一致的“优惠券”。
01
“双11”的促销套路
感受过了“剁手”的狂欢后,收到货后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为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双11”相关消费维权情况做了详细分析!
在11月1日至11月15日共计15天的监测期内,共收集“双11”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7908929条,其中负面信息655376条,日均负面信息43692条。整个监测期内,负面信息呈现“倒V”形,11月11日信息量陡增,并于11月12日达到高峰。
其中,在促销优惠方面,共收集预售规则负面信息156000条。负面信息在11月11日达到高峰。预售规则问题主要涉及优惠规则复杂难懂、0点抢购、1点才能付尾款、定金不退等。
典型案例:许多网友反映,某网店预售坑粉,“几万粉丝熬夜等预售,还不如“双11”当天来的优惠!”。类似的还有某官方旗舰店,“双11”预售价比0点抢还贵,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预售时已经交了定金,由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此外,近日在12315和黑猫投诉平台上发现,已经有不少消费者投诉,自己被不良商家、灰产机构蒙骗,购买了“碰瓷”链接和图片宣传中的商品,要么是没有得到赠品,要么是完全没有收到商品。
有业内人士分析,通过假借赠品信息引导消费者购物,为商家引流,但是消费者索要赠品时却翻脸不认人。
即便是正规平台上的正规卖家,也会以助手是“第三方”为由,表示对买赠活动完全不知情,在赚了流量、销量后,推脱相应的承诺以及责任。
02
虚假的狂欢“返场”
现在的你是不是觉得没尝尽“双11”的甜头?那是不是听说过“返场”活动?
据懂懂笔记报道,有网友表示这几年各种电商活动前总有朋友邀请她加入一些“返利群”、“内购群”、“优惠群”,今年“双11”更是格外的热闹。
购物前之前,这些群里都发布了大量内购优惠券、活动抵用券,在“双11”结束后,还陆续有商家“返场”推送优惠券,力度相当诱人。
尽管这些“广告内容”的话术、图片都含有主流电商平台的图标或名称,但是点击或者扫码进入之后,都是一些陌生平台或小程序店铺的购买页面和链接。
实际上,这些企业店没有参加任何优惠活动,也没有优惠券领。按照这些页面上所显示的商品、商家名称,网友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了一下,均查无结果。只有零星的几个商家,在淘宝平台上开了企业店。
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每当电商购物节临近,就会有不少代运营、商家拉起所谓的“内购优惠群”,为的只是创造更多的私域流量。
通过内购群分享优惠,让更多消费者能够通过优惠券到相关商家店铺里消费,参与方都是各取所的。近几年,大量中、小电商门店因为得不到官方流量倾斜,都青睐通过内购群的方式推广引流,“这几年,很多在电商平台花钱办活动效果不佳的商家,也都开始加入建群引流了。”
无论是代运营机构还是中小商家,建群分享所谓的内购优惠券,都是为了和获得“公域流量”倾斜的官方平台进行抗衡。所以,其发布的推广商品大多是真的,“即便通过第三方电商工具或小程序购买,也有一定几率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因为有的商家是真的想卖东西盈利。”
03
“双11”消费渐趋理性
“一顿操作猛如虎,红包领了两毛五。”
每年“双11”期间,促销活动都花样百出。今年“双11”,领券、满减、秒杀、预售等促销活动同样让人目不暇接,复杂的优惠规则遭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吐槽,不少价格敏感度低的消费者表示已经厌倦这种游戏。
越来越多消费者变得理性,复杂的促销规则只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再随大流、图便宜,而是更注重商品质量,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双11”狂欢趋向理性,是在纠偏过往的消费理念,告别盲目从众,回归理性冷静。从媒体采访可知,近年来,与过去更多关注“价廉”不同,投机消费行为逐渐减少,消费者购物更注重商品价值、服务以及精神体验,购买更加“有数”,“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买”成为共识。
从认知上纠偏,也是给“过热”的“双11”降温的最好路径。放眼现实,这种纠偏正扩散蔓延,蔚然成风。此前有网友总结出一条规律:“但凡有一丝犹豫,都坚决不买。”以此为绳,衡量被精准推送的商品,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非买不可”。这一铁律已为越来越多网友所接受、运用,成为指南性质的经验被广泛传播。
时间推移和沉淀下,“双11”终将从狂欢过渡为日常,回归正常的商业逻辑,彼时唯一决定买与不买的,理应是真实的需求,其胜过一切优惠云烟。毕竟,不需要的东西,再便宜都不划算;需要的东西,价格稍高也合宜。
(以上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懂懂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