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19-11-23 02:28 的文章

中国屏的经验与教训

  对中国家庭来说,在过去买彩电绝对是一项大额支出,可如今买一个液晶电视只需几千元就可以搞定。这背后,国产显示面板的迭代进步功不可没。但鲜有人知道,在本世纪初显示产业的技术替代风暴中,中国显示产业经历了痛苦的梦碎与重生。中国屏的起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预判技术的发展方向。

  2003年是中国显示产业作出抉择的关键年份。从历史的后见之明看,在这一年前后,世界显示产业出现了液晶面板对彩电显像管(CRT)的技术替代。但当时国内大多数显示企业对此浑然不觉,当国外大厂纷纷下马CRT生产时,中国企业却开始接过它们急于甩掉的包袱。

  2003年底,国内最大的玻壳生产厂河南安彩集团斥资近5000万美元,购买了美国康宁公司9条玻壳线;2004年,TCL全盘收购欧洲汤姆逊的CRT彩电业务;2004年,国内最大彩管厂彩虹集团斥资6亿多元引进日本日立的超大屏幕显像管生产线……无一例外,这些生产线还未及安装完成,就陷入了巨额亏损。

  2007-2012年间,一度赫赫有名的中国“八大彩管厂”相继破产,中国CRT产业在历经辉煌后,彻底成为历史。更致命的是,液晶平板显示器对CRT的替代,使中国彩电工业再次陷入对国外供应商的高度依赖。

  但在中国彩管工业“大溃败”的同时,中国显示产业的另一股力量却在逆势生长。同样在2003年,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京东方利用亚洲金融危机的机遇,成功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显示业务,正式挺进液晶平板显示器领域。今天,京东方的液晶显示屏总出货量已位列全球第一。

  两相对比之下,一个问题自然浮现在人们眼前:为什么“八大彩管厂”会误判形势,在技术替代的风暴面前被冲击得片甲不留?而京东方却能提前布局液晶平板业务,在风暴来临时便已坐上“诺亚方舟”?

  未能主导研发过程、过度依赖引进,是国内彩管工业产生误判的根本原因。当时的彩管工业大多走的是“中外合资、引进产线”的路线,但合资合不来核心技术,虽然国内企业能在生产与销售上做出骄人的成绩,但由于长期没有参与新技术研发过程,从而导致对产业发展方向缺乏敏感。正如TCL集团2012年初对当年并购汤姆逊的反思:“我们并购的时候有一样东西没看准,就是未来电视会往哪个方向走……一脑门子扎下去,结果赔了大钱。”

  而京东方的“看得准”,源于选择了“海外收购、自主建线”的模式。2003年收购现代电子液晶显示业务后,同年,京东方在北京亦庄建设5代线。在这里,京东方锻炼培养了2000多名本土专业工程师,成为当时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掌握技术最全面、最有经验的一支技术团队。

  自主建线、自我主导研发的模式,也给国内其他显示企业带来了启发。天马微电子2006年在上海自主建设了一条4.5代线;2010年,TCL集团和深圳市联合成立了华星光电,在深圳自行设计、自主建成了液晶面板8.5代线……如今,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这些自主建线模式的践行者,都已成为中国液晶面板行业的龙头企业。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事关企业的供应链安全,更事关企业对产业发展方向的预判。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部中国屏的曲折发展史,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责编:庄红韬、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