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18-11-20 10:08 的文章

34980日元教授来助力,打开“聚宝盆”

  “浙大教授要来搞培训啦!”听到这个消息,浙江省泰顺县的农民十分兴奋。

  “冬天到了,病虫害怎么防治,怎么补饲,割蜜到底割多少,像这样的技术问题,没有专家讲,我们自己很难把握。”听完浙大教授的培训之后,农民高立淼心里有了底气。

  除了培训,这次浙大教授还带来一个“大礼包”——低收入农户养蜂孵化项目,即在10个乡镇中筛选出30位低收入农户,带种蜂回乡,然后在当地土蜂专家的指导下,实现每箱千元的收入。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泰顺,如何用好天时地利,走出具有特色的产业之路?“中华蜂产业可谓山区低收入群体增收的‘聚宝盆’。”浙江大学教授汪自强介绍道:“一方面,泰顺县境内,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蜜源丰富,适合中华蜂的养殖;另一方面,中华蜂较为耐寒抗冻、对零星蜜粉源利用能力强、饲养管理相对简单,适合山区定点养殖。”

  泰顺如今的“养蜂大王”严立超,在几年前却常常愁眉苦脸。“我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干活,甚至早上4点便上山放蜂,但因为育种技术跟不上,光是去外地买蜂种就得花10多万元,根本挣不到钱”,严立超说,“后来听说村里来了几个浙大教授,没想到还真管用。”

  “为了解决蜂蜜上架流通的问题,浙大教授建议我申请‘企业食品生产许可QS认证’。当时我想,土蜂蜜根本用不上这些,申请又费事又费钱。但在他们一遍遍的‘推销’之下,我最终同意进行申报。”严立超说:“直到看到有了QS认证的蜂蜜畅通地走进市场时,我才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

  如今,泰顺中华蜂养殖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管理的技术标准已经出台,种蜂场正在筹建,保护区域已经划定;合作社生产的“联农”牌百花蜂蜜实现了无公害生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166户,并辐射到周边市县。

  “目前泰顺实现了年产土蜂蜜60吨,箱均产量17.5公斤,箱均产值达2800元,箱均增效800元。”浙江大学副教授尹兆正说:“我们在产业链上注重三产融合,开发了绿色中华蜂系列产品,加工生产保健品。初步建成了中华蜂科普观光园,为农户提供中华蜂种蜂、蜂蜜加工、产品销售及科技应用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努力将蜂养殖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相结合,提高农民收入。”

  “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聚焦低收入群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汪自强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8日 11 版)

(责编:马昌、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