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文化产业双向赋能打造全链条式数字文化基础设施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凝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民网邀请专家学者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出发,围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法治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艺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媒体融合等领域进行发言和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明表示——
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目标模式当中到底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管理体系,这是文化领域治理体系的问题。文化市场是带有非常强的特殊性的市场,因此必须要把一元的和多元的、行政性的和协商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既能够符合我们国家特点,又能够和国际接轨的制度性体系。
2010年以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数字经济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数字文化领域和数字经济领域实际上是变化最大的,整个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都基本上从传统媒体转向了数字媒体。今年8月,我们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腾讯发布两个研究报告,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一个是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另一个是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两个报告当中有些数据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数字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GDP当中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三十,GDP增长率拉动的作用也快百分之七十了,文化增长领域也是近似。此外,按照国研中心的报告来讲漏统率非常高,因为全新的商业模式中,交叉补贴模式无法进入统计,漏统率要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那么在文化领域数字经济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大大高于传统经济领域,可能会高出百分之十以上,带动整个增加值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有可能的。
我们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传统的文化生产者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转向没有受过训练的非专业人员,现在出版署出版的书号一年二十万个,仅仅一个腾讯的阅文集团上面就有七百七十万人每年从事创作,而且出版的东西尽管很单一,但是超过一千万部。这一方面说明互联网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发挥天生的潜力和能力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网上的这些作品的有效含量、文化特质来看是有被稀释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八零后开始的这些年轻人一共有五点五亿人,当他们大规模转向专业创作领域,每一个人可能都会参与创作,如何使得他们创作的内容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衔接,不至于让他们的孩子长起来以后根本不愿意看他们父母写的东西?如何能够避免出现又一次的文化断裂?
最大的问题是传统的专业领域,文物保护机构应该大大加强我们的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可以考虑双向赋能,对于年轻人要做文化赋能,对于专业群体要做数字赋能、技术赋能。双向赋能就是打造一个全链条、全新的数字文化基础设施,一定是要从文物仓库到每一个人的案头、每一个人的手上都有移动终端,要把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产业放开,能够服务到每一个人的手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参与文化的消费和生产的时候能够看到真正代表我们文化好的东西。(整理 梁秋坪)
(责编:宋子节、邓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