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1月8日,《前任3:再见前任》累计票房超过14亿,正式超越《芳华》,荣登贺岁档票房冠军宝座。

即便如此,截至目前大卖了13.71亿元的《芳华》,仍创下了国产文艺片的最高票房纪录,目测将在本周突破14亿元。

《芳华》为什么能创这个奇迹?

尹鸿@《今日影评》:一方面是整个作品的题材的广度,第二个还是跟影片的完成度有关系。整体上来讲,它还是近期少见的,在艺术完成度上比较好的电影。

事实上,经历过跳档风波的《芳华》,在上映前情景并不乐观——国庆前预售票房不过100多万,位列同档期新片第五。改贺岁档后,预售加两天点映累计才2500万元。

从原本不被看好到逆袭14亿,《芳华》的爆款之路,带给我们哪些关于电影市场的有益启示呢?

1

“非主流”观众群亦是宝藏

《芳华》破10亿之际,冯小刚在微博上写道:

“《芳华》在上映前是被经验和数据一致唱衰的,是观众与剧中人物的共情使这部影片成为了黑马。这一次是观众挽救了电影的创作,我在此要向支持《芳华》的观众表达感激,更要向那些十几年不去电影院,这次因为《芳华》重回影院,并且把字幕看完才起身离场的中老年观众,那些我的同代人,向你们鞠躬致谢。”

冯小刚的确应该感谢中老年观众。

可以说,是中老年观众撑起了《芳华》的上座率和口碑,并引发了口碑的滚雪球效应。

据环球网调研结果显示,《芳华》票房中,45岁以上观众贡献了35%。根据时段划分,这部分人群为非黄金场贡献45%、黄金场贡献31%;根据地区划分,华北、西南、华南地区中老年观众贡献度更高,均超过50%。

“非主流观影人群”的中老年观众撑起了《芳华》票房的半壁江山。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芳华》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重大作用,就是开启了一种可能性,它把之前不是主流观众的一批人,或者说根本不会买票去看电影的一批人,带进了影院。

对比《芳华》和另一个爆款《前任3:再见前任》可以看出,《芳华》的网络购票比《前任3:再见前任》低很多,这也侧面说明《芳华》观众中不会使用购票app的中老年人数较高。

尹鸿@《今日影评》:是的,因为从全球来讲,电影的主力观众一定是24到35岁这个年龄。但是往往由于有这样一个观点,导致我们在电影市场营销方面,忽略了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中老年人群体。虽然他们的观影频次,达不到年轻人这么高,但是他们是有观影需求的。

过去一年,《战狼2》一直到年底的《芳华》,其实你会发现中老年人是有观影的需求,主要是第一,我们有没有适合他们看的电影作品?第二,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方式去影响他们进电影院?

2

非黄金场空间巨大

在尹鸿看来,阻碍中老年观众走进影院除了不会使用购票app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票价,一个是交通。

所以在映前最后一周,影片宣传营销团队果断将“带爸妈看芳华”作为话题进行扩散,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都给爸妈买了电影票,或者陪父母一起看这部电影。

早在最初定档国庆节时,冯小刚也在自己微博上对“带爸妈看芳华”进行宣传营销。

尹鸿@《今日影评》:你把这两个成本给他想办法克服了。比如购票,其实白天的票价很便宜,你给父母购了票,再解决交通困难,其实他会愿意去。再加上我觉得慢慢还有一个观影习惯的培养,因为过去几十年,他们很少去看电影了,但现在老年人谈电影变成一个时尚了,这就跟过去不一样了。

过去大家只谈电视剧,现在不一样了,早晨起来晨练,然后跳广场舞,大家开始聊电影。而且还要聊家里人跟不跟自己一起去看电影,这个就会极大地改变他们的观影的方式。

作为一部年度现象级影片,《芳华》除了赢得主流观影人群青睐,更开拓了中老年新观影群体,还带动了非黄金场的票房提升,开辟了电影市场的“新大陆”。

相关数据显示,《芳华》带来的中老年观众增量拉动影院人次增长17%,其中非黄金时段增长21%,黄金时段增长16%。

而且,在今年国产影片中,《芳华》工作日场均人次超过20,这种高上座率此前只在《战狼2》热映时出现过。

尹鸿@《今日影评》:所以我觉得,虽然中老年市场不可能像年轻人那么活跃,但是,这个市场人数庞大,哪怕有10%的相对活跃的观众群体,对我们这个市场就是不可估量的巨大的未来。

3

“非主流”青春片也好看

讲述上世纪70年代文工团女兵们青春岁月的《芳华》,显然是一部适合中老年观众的电影。

但拍给老年人看的电影,不一定要描写老年人,《芳华》本质上仍是一部青春片。

青年时期的冯小刚待过文工团,他曾看着文工团里那些芳华正茂的女兵,渴望交流却不敢走近。

几十年后,冯小刚把这段青春搬上了大银幕。

八妹在《芳华》上映的当天就去看了,晚上八点的场次,大厅里满满的中老年观众。放映结束时,响起了掌声。

最震撼的不仅是鼓掌,还有出片尾字幕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没走,静静坐着等字幕走完,八妹差点以为自己看的是媒体场。

字幕结束时,他们竟然二次鼓掌!

还有人,头发微白,眼角噙泪。

这是晚上10点深夜的电影院。

这一幕,对于八妹这个电影工作者来说,真的是太震撼了。

尹鸿@《今日影评》:说明老年人看电影,触动了他们情感和情绪的作品,其实他们可能会更打动,会更投入。这个方面我觉得可能过去我们有一些忽略对这种大龄或者是年龄比较长的观众群体,其实我们考虑他们的需求太少了。

如果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70后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是80后的青春,《小时代》《闪光少女》是90后的青春,那么,这部《芳华》就是50后和60后的青春。

青春永远值得怀念。

他们也曾年轻,也曾风华正茂。只是转眼红颜老,刹那芳华。

他们也许经历世事坎坷,当青春逝去,徒留遗憾和无奈。所以,他们为善良却没好报的刘峰流泪,为身世卑微的何小萍唏嘘。

尹鸿@《今日影评》:其实这个片子的好处,《芳华》最大的特点恰恰就是,唤起了老人们的青春记忆,成年人的青春记忆。我们都曾经青春过。跨年时大家都在晒18岁照片,各个年龄段,都在怀念自己的青春芳华。所以“芳华”这个词,这两个月就成为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汇,它不仅在指这部电影,其实指的是一种心理情结。

所以我觉得一年有这么几部电影能突破原来这个“青少年观影陷阱”,能够从一个陷阱里面爬出来,让更多的中老年人能够去观影,我觉得这对扩大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从更公益的角度上来讲,也让电影普惠于社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应该说都有好处。

有网友感慨:没想到自己的父母看《芳华》居然流了泪。

也有90后观众表示,时代虽不同,但青春却是共通的,“一定要带爸妈二刷”。

尹鸿@《今日影评》:《芳华》之后,一定会有更多人考虑到未来的电影,我们是跨年龄段的。其实这些年,这个趋势已经开始明显。包括《冈仁波齐》,它最主力的受众一定是三十到五十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会更多的愿意去观看。

现在的电影已经开始有不同年龄层的侧重点,它又要跨龄,但是又要有年龄侧重点。比如大量IP电影,可能就是十几岁的孩子们更喜欢看。但《二十二》的观众,可能就会更成熟。

有了《芳华》这种现象以后,大家意识到这个市场的潜力,会去创作一些能够跨年龄共享的一些电影。当然不管是什么题材,归根结底必须是好电影,它必须要到达较高的艺术质量,特别是要有艺术感染力,要让我们的情感被它打动。

有了这个,一切跨龄才成为可能,否则多大的IP,多大的明星,它一定都是过眼烟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