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导言

西北地区是我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个地区,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历史上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受到环境及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其中,对农业影响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蝗灾、水灾等,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危及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的阻碍了西北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此文,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历史上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种类,深入了解各种灾害对社会和农业发展造成的危害,总结归纳历史上西北地区人们的抗灾救灾经验和技术,激发我们对现代农业发展和西北开发的有益思考。

一、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发生次数

通过对历史上西北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归类,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有十种类型,如:干旱灾害、虫类灾害、水涝灾害、风沙灾害、冰雹灾害、 霜雪冻灾害、瘟疫、畜疫灾害、地震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灾害。结合《西北灾荒史》一书中的记载,我们对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做进一步分析;

1、 干旱灾害。从先秦到南北朝期间,旱灾发生164次,隋唐到元朝期间,旱灾增加545次。而到了明朝到民国时期,旱灾次数又增加了702次,相当于从先秦到民国期间,旱灾共发生了1411次。

2、 虫类灾害。最早见诸于战国末期秦王嬴政时期,直到元朝,共发生虫类灾害119起,其中蝗虫类灾害占据88起。明朝到民国时期,共发生虫类灾害333起,其中蝗虫灾害占177起。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如严雪,是岁,天下无关瓠"。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

漫天的蝗虫

3、 洪涝灾害。有记载的就是,隋朝到元朝期间,发生洪涝灾害,222次。而明朝到民国时期,共发生洪涝灾害644次。

4、 冰雹灾害。元到民国期间,发生冰雹灾害,262次。

5、 风沙灾害。汉朝到宋末明初,记载74次,元到民国76次,共148次

"汉高祖三年,(四月)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石,昼晦"。——《汉书》

6、 霜雪冻灾害。西北地区的霜雪冻灾害,最早要追溯到秦躁公时期,史料载:"六月,雨雪",到宋末元初,共发生霜雪冻灾害104次。

其中,瘟疫、畜疫主要是针对人畜,而地震、泥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破坏,远不如以上六种严重,所以本文暂不做详细探讨。

二、以上灾害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及破坏

1、干旱历来是对农作物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水是万物生长之源"这句话,放在那里都使用,当没有灌溉和供养农作物生存的基本水源时,农作物往往不能得以正常生长,甚至存活力都要遭受极大的考验,枯萎、死亡,并导致农业生产赤地千里也是常有之事。不过旱灾,最残忍的地方是在造成农业减产的同时,引发粮食、谷物价格疯涨,致使一些买不起粮食的人饿殍遍野,还会造成受灾区人们买不起粮食,出现人以人为食的吃人现象。

"公元80年,久旱,伤麦:公元134年,三伏大旱,五谷伤之;公元184年,秋七月,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后汉书》

2、虫类灾害尤其是蝗虫类灾害,由于其食性杂,不挑食,基本上不管农作物种类为何,都会被其看中当做饱腹的美餐,其蝗虫成群结队乌压压的"过境"之时,不仅会啃噬农作物的枝叶,更会啃噬农作物的植株本身,再加上其数量基数大、繁殖力强,移动迅速,经常会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大困扰。

3、洪涝灾害,对农作物来讲,是旱灾的反面极端,常常是由于季节性降雨或者黄河泛滥等原因,漫过河道,冲毁庄稼,造成农业减产。

"公元284年,九月,南安霖雨,折树木,害庄稼,秋,西平郡霖雨,暴水,霜伤秋稼。"——《宋书》

4、 冰雹灾害,来势猛、强度大,常常伴有大风和雷暴天气,虽然肆虐的时间短暂,但是密集而大的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巨大。特别是秋夏之交的节季,农作物遭遇冰雹灾害后,往往会杆断茎折,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八月,延绥,榆林二卫所,霜雹相继,禾稼尽死。"——明朝《陕西通志》

冰雹:大如弹珠

5、风沙灾害,主要是出现在三月的"寒流风",以及五六月份的"干热风",前者会致使刚解除"抗寒性"的冬小麦叶片枯萎、死苗,形成"杀青"和小麦减产。后者会导致正值灌浆期的小麦苗,提前被催熟,而被干热风催熟,尚未发育好的麦穗往往籽瘦粒小,产量降低。

6、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春秋转换的节季,当白天气温与夜间气温,温差相距过大时,会导致低温现象,致使农作物植株体内的细胞脱水结冰,悄无声息的致使农作物受害、减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作物死亡。

从对农业的破坏程度来看,明显是旱灾、蝗灾和水灾最为严重,冰雹、风沙、霜雪冻灾害虽不如前三种对农业的危害大,但是也不可小觑。

霜冻

三、以上自然灾害产生及严重的原因

西北地区频繁自然灾害的产生,主要是在于生态、气候和季节性灾害等三方面。

首先,是自然环境脆弱。从自然地理区位上看,西北地区属于北温带与温带地区,以荒漠植被为主。从降雨来看,西北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深居内陆,山地地形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导致长期干旱少雨,。因此,干旱就成了西北地区的总特征。再加上,历史上的长期战乱,人们的居住和农业生活范围的不断演示,使大量植被被破坏、森林被砍伐和草原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漠化严重,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易引发自然灾害。

光秃秃的山

其次,鲜明的大陆性气候导致降水不均衡,且易受西伯利亚南下寒流影响。一是西北地区全年降雨稀少且不均衡,年均降雨量只有400到200毫米左右,部分地区甚至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而且其降雨期与耕作期并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春耕少雨、夏收易涝。二是每年冬春季节会受到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导致本区域大幅度降温,白天夜晚间温差大,极易形成低温甚至霜冻现象,无霜期较短,普遍多分。其夏秋冬三季更是,在多风气候和沙漠化地表环境的交加下,引发沙尘暴和暴风雪。

最后,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播种及收获季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以季节性爆发为主,如,集中在春、夏、秋三季的旱灾和集中在夏、秋的洪涝灾害。而春季正式农作物的播种季节,由于田地缺乏水源灌溉,播种下的种子本来就不易存活,夏秋是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季节,洪涝与干旱交加,可谓是极易使得作物减产、死亡。因此,集中在季节爆发的自然灾害,可谓是又把自身对农作物和农业社会生产造成的"杀伤力",又给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亦是更加严重。

西北荒漠

四、农业抗灾救灾经验技术

(1) 种植本身的改良

1、选择良种。对于深受旱灾骚扰的西北地区来说,选择和培育优良的抗旱、耐寒作物,是抵御频发自然灾害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古代耕种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时候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处于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首先,选择的就是"象粟、谷"类抗旱作物。如:半坡遗址中就出土了,在一个陶罐里被保存了6000多年前的粟籽和菜籽,以及在之后对其他农业遗址的发掘,也都有粟类作物的遗存。证明了抗旱类农作物,在史前就得以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

半坡遗址

2、培育良种。同时,人们在之后的耕作实践中,还对现有抗旱作物的种类,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并通过对播种的种子进行"溲种、渍种、浸种、拌种"等处理方法,进行筛选和加工处理,不断"优中选优"的培育良种,增强其抗旱能力。并在后来在抗旱基础上,更是增添了抗风抗虫性的农作物种类,以增强农作物存活率。

"取麦种,侯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鱼白,有辄扬治之"。——《汜胜之书》

3、播种方法的改进。不再单单的只在自己的土地中,种植一种谷物,而是选择有抗旱、防风、防虫能力的多种谷物,使其与其他抗旱类作物,夹杂播种,以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种谷必杂五种。"——《汉书·食货志》

4、引入良种。如,引入耐盐碱的高粱、明清引入耐寒的玉米、清末引入土豆等作物。

马铃薯也就是土豆

(二)防灾技术的改良

1、疏浚沟渠,兴修水利。解决好干旱和洪涝是发展农业的首要的前提,对于干燥、少雨、多风的西北地区更是如此。因此,在抵御农业灾害影响中宁,往往农业生产们,往往会选择疏通和修建水利、修建灌溉沟渠的方式,来进行汛期降水的疏导和存蓄,干旱期再调出。

疏浚沟渠

2、深耕细作,抗旱保墒。对不同的土壤及地势(易涝或易旱),因地制宜的进行耕作,同时对土壤进行深耕,一方面可以起到防虫、防草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促进上下层土壤的轮换、促进土壤与肥力间的融合,保存土壤肥力。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吕氏春秋》

3、 对待蝗灾及霜灾防治措施。在西北地区,如果说旱灾威胁第一,那么蝗灾的威胁就是第二。在长久的与蝗灾的斗争过程中,人们也悟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灾方法。一是利用,如:人工扑杀、火烧、烟熏和水灌的方式,可以减轻蝗灾的威胁。在霜灾已发生的时间段,人们会选择用细绳,刮去农作物根茎处的凝霜,也可以减轻霜灾的威胁。二是利用草药等药物的气味或毒性来防治虫灾,如:利用石灰和草木灰来防鼠、利用艾草防治小麦虫害等。

4、 收获时的处理。一是面对虫灾、霜灾、涝灾时,实在难以避免时,会提前对农作物进行抢收,以降轻受灾程度。二是会对收获好的粮食进行晾干、暴晒,储存时放置药物,以防虫害。三是会对耕作的土地进行处理,对田间可能有害虫潜伏的农作物枯叶、枯枝等进行焚烧或集中整治,并铲除杂草,以防止作物茎秆中可能会有的蝗虫等害虫虫卵寄宿。

总结

总的来说,西北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地区,通过对西北自然灾害发生现状、原因以及防治手段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前人智慧,更有利于积累相关的农业自然灾害防治经验。并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思考在结合现代技术条件下,如何通过生物、工程、药物、化学等防治手段的改良,利用如:无人机喷洒农药、采取滴灌技术、大棚种植等结合现代科技水平和防治观念的方式,更有效的来防治农业灾害。从而,为西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