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来自妇联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建议,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贯穿义务教育全程。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肯定会困扰,我为什么活着,人生意义何在。”佟新在调研中发现,青少年的生命观不容乐观,大多数中小学生对生命的态度积极乐观向上,但有18.2%的学生偶有轻生的想法;对“自杀”现象有20%左右的学生持可接受的态度,有20%左右的持“说不清楚”的态度。

佟新认为,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当务之急,而现实中,家庭和学校皆缺少有效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她调研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只有15%的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偶尔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和比较重视生命教育的占55%左右;在教师中,有21.24%的老师经常给学生讲解与生命相关的知识或案例,偶尔提及的老师占50.03%,近25%的老师从未提及生命教育。

在她看来,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他教育和活动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此,她建议生命教育应为必修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学期至少2-4小时,并贯穿义务教育的全程。选择部分基础较好、条件较成熟的学校系统地开展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以利于全面推广;对开课有困难的学校,应根据学生需求,选取关键问题,进行专题讲座。

佟新认为,生命教育内容十分广泛,至少应当包括人生观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急救常识教育、生命关怀教育和死亡教育等。

“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学生参与是重要方式。”佟新认为,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课堂教育,而需要多渠道,采取生动的教育方法,比如生活实践课程、生存技能专题训练、生命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人生价值讨论课程等,特别是发生突发事件时增加生命知识的讨论。

新京报记者 许雯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