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调整产业方向 中国企业为什么能说转就
“国有企业是转产医疗物资的排头兵,也是由其特质和社会责任决定的。”春节期间,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很多企业都在放假,这个时候就需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肩负起生产物资的重任,此外,各级国资监管部门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门统筹国有企业应产尽产、能转尽转医疗防疫物资。
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居首,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余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新社北京2月19日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不少企业迅速调整产业方向,转而生产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专家表示,企业迅速转产不仅是市场需求的反映,也是企业民族精神和中国不断提升制造能力的体现。
在众多转产企业中,国有企业堪称领头羊。本来生产无纺布的国机集团所属恒天嘉华正月初二就开始复工,转产医用口罩;本来制造军需用品的新兴际华集团春节期间抓紧购置设备、日夜抢产医用防护服;本来生产化学污染防护服的中国化工所属曙光院仅用55小时便研制出可重复使用的医用隔离服;中粮生物科技借助乙醇和白酒的生产优势,转产医用酒精,已累计向市场供应消毒酒精1万余吨……
“国有企业是转产医疗物资的排头兵,也是由其特质和社会责任决定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春节期间,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很多企业都在放假,这个时候就需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肩负起生产物资的重任,此外,各级国资监管部门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门统筹国有企业应产尽产、能转尽转医疗防疫物资。
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任洪斌18日对外发布,目前新兴际华集团每天生产医用防护服达4.5万套,占全国医用防护服总产量的1/3以上,国机集团、中国石化、兵器工业每天合计生产医用口罩达130万只,对医疗物资保障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国有企业,其他类型企业也在快速调整生产线。比如汽车企业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比亚迪都宣布转产口罩。其中比亚迪预计,到2月底口罩日产量可达500万只;以富士康集团为首的不少科技企业也开始生产口罩。
此外,不少服装类、卫生用品、日化企业也开始转产。据统计,1月1日至2月7日,共有近4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
何以如此多企业转产医疗物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向记者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口罩需求量巨大带来的市场机会驱动,另一方面是政府鼓励一些企业进入口罩生产领域,对医疗生产企业采取减免增值税、减免土地税、降低贷款利率、允许延期还贷等支持政策。
张春晓表示,还有一些民营企业是在统一调度之下或自发转产,购置新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企业转产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1日,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94%,一线防控急需的N95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128%,较好地缓解了疫情防治初期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
专家表示,企业能够实现大量转产并快速形成产能也反映出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
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居首,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余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举例来说,新兴际华本来是生产特种装备的企业,现在让它转产劳动密集型的医用防护服就会很容易。”张春晓表示,医用物资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制造业水平已经从产业链低端走向中端,这是当前很多中国企业能够顺利转产的经济社会背景。此外,大多数转产企业都和医疗物资生产有一定关联性,相关的产业链也是转产的必要条件。
张春晓提醒,此次抗击疫情医疗物资生产中也反映出中国在高端制造上还有诸多短板,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能力,向高端迈进,做全产业链。
任洪斌18日也表示,目前中国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机器“一机难求”,为破解这一问题,国机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等国有企业已火速开展研制生产,国机集团平面口罩生产设备预计2月底前可实现量产,同时,正在研发的医用N95口罩机和压条机也将尽快投入制造。
对于进行转产的企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建议,企业在转产医疗物资抗击疫情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做好长期定位,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资委:军需产品厂转产医用防护服 日产超4.5万套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任洪斌介绍,疫情发生之后,不少中央企业从零起步,紧急转产医用防服、医用口罩等紧缺医疗物资。2月2日,此前生产军需产品的新兴际华集团开始试生产医用防护服,2月16日产量已经超过4.5万套,达到全国医用防护服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