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又一次近了。过不了多久,我们又将面临“灵魂拷问”:回家的票抢到了吗?
“抢票”可谓岁末保留剧目,多年不变。但仔细想想,真的没变吗?这几年,人群挤在售票窗口前彻夜排队的场景已经不见了。10月份,12306技术部主任透露了一个数据,目前网上售票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同样是抢票,场景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线下转线上,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在经历这种变化。而支撑这些变化的基础,是数据。
12月3日,在阿里云广东峰会上,阿里巴巴CTO张建锋这样描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物理世界之外,平行地存在一个数字世界。”
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数据”首次被增列为生产要素,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等并列。这说明,张建锋演讲里所说的“平行世界”,已经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张建锋当天的演讲里,频频提到一个名词,“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34.8%。说我们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丝毫不夸张。
在“数字经济时代”,地方有何作为?
这次阿里云峰会的举办地广东,是国家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阵地。广东的数字经济规模是全国最大的。阿里巴巴历年来的各项业务,从电商,到阿里云、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广东都是先行先试的地方。广东人一直以“敢为天下先”著称,这种精神还鼓舞了许多创业者。马云当年正是因为参加了几次广交会、深受触动,萌生了在线上办一个“永不落幕的广交会”的念头。这事儿可不是我编的,是张建锋在演讲里讲到的,如假包换。
数字经济吸引的绝不仅仅只有广东这样的传统经济强省。其他地区中,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贵州,这个地处西部、底子相对薄的省份,近几年做数字经济也做得风生水起。
各地纷纷拥抱数字经济,其中有何玄机?我想答案可以在十九大报告中找到。
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高质量发展”这个表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数字经济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大数据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这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
岭南集团是广东的一家大型国企,旗下有老字号食品品牌、著名酒店品牌,还做贸易、旅游、会展、汽车服务,领域覆盖面很广。摊子铺大了,就不得不面临数据孤岛的难题。这导致各个子公司业务联动差,集团难以从整体高度制定业务发展方向。何解?数字化转型,业务间的数据打通了,整体的决策效率才会提高。这招他们是和同样业务多、子公司多的阿里巴巴学的,也得到了阿里的技术支持。
再说个“另类”的故事:料理界的C位酱料老干妈,在2016年建了一套运营大数据监管平台。万万没想到吧?这个大数据检测平台,盯着各地原材料价格,分析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根据此研发产品、调整生产策略、精准营销。科技味的老干妈,你想尝尝吗?
一言以蔽之,数据能帮助各行各业打破壁垒、提高效率。和粗放的快速增长相比,这样的发展更精确、质量更高。数据凭什么跻身关键生产要素之列?这下大家应该明白了。它是旧有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同时,它也能催生新的行业。比如快递这样的行业,只有在数字经济时代才可能发展得起来。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要点,数据只有被高效地组织起来,才能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效益。怎么组织?靠基础设施,就像工业时代的铁路、电网和港口。
我们如今经常听说的“云”,就属于数字经济时代“铁路、电网和港口”。简单说,“云”掌管着数据的存储、计算,还负责各个服务器与客户之间的通信。“要致富,先上云”,和“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阿里云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朵真正意义上自己研发的“云”。早在十二年前,阿里巴巴就开始对大数据进行系统性思考。在数据世界里,阿里云已经做了十年的“基建”。如今阿里云已经不仅仅是庞大的云基础设施,更是拥有云计算、数据智能、智联网、移动协同四大关键技术的云智能提供商。
今年“双十一”验收了阿里云这十年的成果。11月11日那天,阿里巴巴的核心系统第一次全面上云,当天数据库的处理能力达到了54.4万笔每秒,实时销售处理每秒超过25亿条。不然,几亿人集体疯狂“剁手”,服务器还不说崩溃就崩溃?放眼整个世界,这种大规模的数据场景都是不多见的,没有强悍的技术可hold不住。
从商业公司转向技术公司,阿里巴巴已经在这条战略转型的道路上走了十年。在技术创新上持续、执着地深耕,也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正是这样的执着打下的基础,使得阿里云能够作为先锋和主力,担负起使命,为未来十年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