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1-23 00:30 的文章

郭万超:从世界现代化整体进程及规律把握完善中国制度、推进中国治理的时代意义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凝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民网邀请专家学者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出发,围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法治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艺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媒体融合等领域进行发言和探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超表示——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整体进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现代化十分独特,是东方文化大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也应该放在全球发展的背景这一重要维度来理解。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个基本阶段是从传统国家发展成为现代民族国家。传统国家包括封建国家、帝国、部落和家族社会等,而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中央政府能够有效治理全国,即国家法律能够深入社会基层单位、国家政令能够通行全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根据众多国家经济增长的经验指出:“主权国家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当民族国家得以真正确立以后,就进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即现代化的第二个基本阶段。在这个阶段,后发现代化国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现代政府,动员全国力量和资源,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并用国家集中力量投入现代工业的方式实现超常规速度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当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市场得到充分的培育之后,现代化就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阶段。这个阶段一方面要求各个领域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定型,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社会以及人的现代化,被提上重要位置。这就必然要求科学界定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和其它各个社会系统的基本关系,有序推进国家民主法治进程,大力提升执政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快社会建设步伐,合理疏导人民的思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加快文化发展繁荣,最终实现功能分化又秩序井然的现代化社会。

以上三个基本阶段的划分并不是说,每一个阶段都仅仅只完成了一件事。比如在第一个阶段,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同时,也会发展经济,也会制定宪法和法律,但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是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很可能会被放在一边,法律制定了但很可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因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个国家很难同时兼顾多个目标。同样,在第二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同时肯定也在推进政治和法治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在社会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很难一步到位达到国家治理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整个社会是在朝向功能分化的社会迈进,但是仍然有相当的距离,这个阶段的中心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一旦这些目标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力量就会推动着整个国家进入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大踏步前进,把现代化的目标快速向前推进,适应中国现代化总体进程,治理现代化的任务更加紧迫地提上了国家发展议程。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现代化的阶段转换提供了条件。同时,也累积了不少问题,需要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加以解决。只有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中国才能真正进入发达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治理现代化必须以制度完善为根本前提,但制度一般来说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以制度与文化息息相关,背后是文化信仰,中国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决定了这个制度和西方制度的内在差异。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领域改革发展的推进,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的现代化更为迫切,其本质也是文化发展。文化包括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由政府主导,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究。文化产业是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比如看电影要买票。文化产业是大众消费文化,更多的不是价值层面和形而上的层面,而是更需要烟火气、生活气息、能接地气的文化。(整理 梁秋坪) 

(责编:宋子节、邓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