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协会议"垃圾分类"高频出现 这些痛点要
摄影:刘素楠
在2019年以前,极少上海人会在饭桌上谈论“垃圾”。但一年之后,“垃圾”一词频频出现在饭桌、广场以及上海市两会的现场。下一步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委员和代表们的建议直指多处痛点。
针对夏天湿垃圾桶臭味难闻的问题,上海市政协委员王艳提交了一份极其简短的建议:对湿垃圾桶进行改进,加装感应式密封桶盖,做到垃圾随投,盖子随闭,保证环境不因垃圾投放而受到污染。
关注湿垃圾的还有上海市人大代表朱爱琴,她在社区工作20余年,是为民生代言的“小巷总理”。她建议进一步改造小型湿垃圾驳运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并使驳运车辆的颜色与垃圾分类的颜色保持一致。代表阎祖强建议优化采购流程和标准,进一步提升湿垃圾运输车辆质量。同时,进一步强化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此外,在人代会现场,一些代表“点名”垃圾分类重点区域和人群。代表孙慧建议加强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研究,强化大学生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代表茹国明建议,加强对企业园区、群租房小区等薄弱点的指导检查;代表阎祖强提出,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强高校、医院等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
代表姚键指出,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进,要尽快明确由物业公司承接分类志愿者承担的工作,使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更明显。
代表尚艳华则建议政府及早出台针对物业公司的指导规则和激励机制,“现在主体责任应该是物业公司主动上位,带着保洁员做好垃圾分类管理。但保洁员工作量增大,物业公司的运营成本相对也会上升。”同时,她也建议对床垫、沙发等大件生活垃圾建立回收价格指导机制,探索垃圾就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方式。
代表李华建议定期公布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后的减量成效,完善和统一检查标准,健全小区垃圾分类管理常态、长效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代表彭岚提出,除了加强对街镇考核之外,还应立足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职责,细化完善考核内容和指标,进一步落实分类管理的责任。
此次两会上,委员和代表也为参与垃圾分类的企业发声。
上海市政协委员张磊发现,垃圾收运签约难是本市餐饮行业长期反映的问题。例如,拥有数百家门店的某餐饮集团,平均每家门店每年支付的垃圾收运费超过3万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并且每年要派多名人员到主管部门和收运企业跑半年多,方能按时签订收运合同。
张磊指出,目前餐饮企业面临垃圾收运签约工作面广、量大,收运费用不够合理,商厦物业收费缺乏管理,垃圾和废油捆绑签约等问题。他建议调整收费方式,细化计量标准,实行统一签约,网上办理,减少企业费用负担。
目前,上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已取得成效,人们逐渐将目光聚焦在垃圾末端处置环节。代表张正权建议,加强对湿垃圾处置的技术研究,推动新技术尽快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明确湿垃圾的末端处置标准。
代表王志萍建议提高有害垃圾处理能力,关注新能源汽车电池报废后处理的科技研发。
来自中科院高等研究院的绿色化学工程技术专家、上海市政协委员史吉平注意到,由于市级湿垃圾大型末端处置能力不足,各区都在积极推广分布式的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
他指出,此类设备生产厂家众多、工艺路线各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运行成本普遍偏高,很多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弃难以达标,存在一定环境污染风险。另外,此类设备生产的有机肥或土壤调理剂产品数量少、质量不高或不稳定,产品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油脂、盐分或其他不确定污染物,产品使用去向难以把控,存在一定的土壤和农产品污染风险。
为此,他建议加强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的运行监管,例如开展全市调研,出台采购指导目录,加强三废排放监管等。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此次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建议》,建议加大开展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科研力度,尽快制定湿垃圾有机肥料的技术标准,制定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支持政策,以及农田安全施用技术规范等相关政策。
1月16日,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审议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表示,今年将攻坚突破垃圾分类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针对误时投放点管理、车容不洁、湿垃圾就地处理等问题,梳理归纳、及时回应、深化研究,拿出务实管用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