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20-01-17 15:02 的文章

欧洲三国被逼对伊朗“变脸”?美欧跨大西洋关

谁是美伊冲突骤然激化的最大受害者?一些欧洲媒体和观察家认为,跨大西洋关系已成为新一轮美伊对抗的牺牲品。伊朗在苏莱曼尼死后的反制措施不断升级,越过了坚守伊核协议的底线,英法德在美国压力下被迫作出回应。

表面上,苏莱曼尼遇刺(1月3日)、伊朗射弹报复(8日)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似乎让欧洲措手不及,反应十分拖沓。英法德在6日凌晨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双方克制。12日,三国领导人再发联合声明,重申坚守伊核协议。直到1月14日,三国宣布启动伊核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使伊朗面临全面制裁重启的风险。

私下里,欧洲外交官们却颇有微词。“非法、鲁莽、失控,平日里吵得不可开交的欧洲外交人士们在如何形容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来举动的问题上达成了罕见的共识,”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如此评论道。

“欧盟官员们正在强压胸中怒火。”文章写道。

与美国一贯主张对伊朗施压不同,欧盟虽然理解美国的担忧——伊朗的核活动、弹道导弹计划和日益扩张的地区影响力等等,却希望通过政治对话的方式谋求与伊朗妥协。特朗普一而再,再而三的制裁威胁,引发欧盟,特别是德法的深深反感。

“这不仅仅是因为欧洲企业曾与伊朗有长期的商业联系,更是由于特朗普已经成为了对欧洲主权最大的威胁,整个国际法体系都受到美国的严重挑战;并且伊朗危机一旦恶化,欧盟将在安全上深受其害。”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所长帕斯卡尔⋅博尼法斯此前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这样说。

欧洲懵了?

自特朗普主动恶化美伊关系以来,欧洲一直试图安抚伊朗,维系已摇摇欲坠的伊核协议。但苏莱曼尼之死让欧洲颇感“幻灭”:1月5日,伊朗政府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的第五阶段,放弃“离心机数量的限制”。欧洲拉住伊朗不要越界的努力似将付之东流,眼下不得不遂美国之意重新走上制裁的道路。

直到上周三(1月8日),欧委会才紧急召开了集体会议商讨中东危局。此前欧盟官员们一直忙于跟踪和分析事态的最新进展,试图搞清楚对抗接连升级对欧洲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仅于上周一(1月6日)发布了一份呼吁“降级”的声明,且被一些欧洲媒体批为“不痛不痒”。

紧急会议召开时苏莱曼尼身亡已近六天,伊朗也早已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协议。法国《费加罗报》上周三(1月8日)评论称,此时单纯呼吁缓和局势只能加重外界对欧盟决策效率和战略意图的怀疑,让冯德莱恩打造一届“地缘政治欧委会”的誓言变得苍白无力。

不过,尽管冯德莱恩和欧盟外交事务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尔在针对伊朗发射导弹的声明中大力呼吁冲突“降级”,他们并没有把矛头指向伊朗,也没有明确表达对美国的支持,对美锋芒隐约可见。

博雷尔指出,任由冲突和暴力升级的话,可能会让国际社会重建伊拉克和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努力白白浪费。提及伊朗攻击美国军事基地的举动时,他没有对德黑兰“火力全开”,而是仅仅表示,“伊朗刚刚攻击了国际联军共同使用的军事基地,这是冲突升级的又一个例证。暴力烈度的螺旋上升无益于任何一方。”

外交文本上的谨慎措词掩盖了欧盟官员们的反感情绪。Politico本月9日援引欧盟外交官称,在布鲁塞尔没有一人预见到局势可以恶化至此,苏莱曼尼死讯传来,再一次激起了对特朗普的愤怒。

欧盟不想一味“附和”美国的高压政策,奈何事态走向不为布鲁塞尔政策圈所乐见。在伊朗政府决定暂停履行伊核协议后,蓬佩奥等美国高官多次向欧洲喊话,要求欧洲盟友对伊强硬。法国《世界报》分析称,伊朗停止履约的事实让欧盟外交官们难以继续招架美国咄咄逼人的要求,“维持伊核协议”的说辞正逐渐沦为笑柄。

英法德三国声称启动伊核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并不意味着重启制裁”。实际上,根据该机制,若出现分歧,任何一方可将争端提交给由伊朗和“P5+1”国家(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加德国)组成的联合委员会解决。如果该委员会依然无法弥合分歧,将由联合国安理会来处理。安理会在三十天内可投票决定是否继续放松对伊制裁,在投票不能通过的情况下,则将根据联合国以前的决议,重启对伊制裁。

无论是“P5+1”联合委员会还是联合国安理会,都无法绕开美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欧洲三国已经走在了重启(对伊)制裁的路上。”《纽约时报》1月14日评论称。

E3还是E2+1?

虽然欧盟尝试至少在措辞上与美方立场拉开距离,布鲁塞尔的表态却难以完全代表欧洲内部的各方利益。正值“脱欧”关键节点的英国突然采取了与法德不同的微妙态度。

伊核协议签署以来,观察家们在讨论伊朗问题时常把英法德三国以“E3”代称。在大多数时候,三国采取了相近态度,主张维护伊核协议。三国还希望建设一个绕过美元的特殊结算系统INSTEX,用于伊欧贸易,在经济上缓解伊朗面临的制裁压力。

然而,苏莱曼尼之死激化美伊矛盾、恶化美欧互信的同时,也使E3内部,尤其是英国与法德之间的分歧变得更加明晰。

美国的重压首先在英国首相约翰逊身上产生了效果。1月14日,约翰逊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时表示,应该用一份“特朗普协议”来取代伊核协议,因为“特朗普是达成协议的行家里手”,而现有协议“存在很多不足”。

约翰逊曾一度宣称应维护现有协议,也有消息称他在度假期间听闻苏莱曼尼之死后对美式单边行径颇有怒意,但《纽约时报》等美媒分析指出,如何在“脱欧”后与美国达成有利的贸易安排才是唐宁街(编注:英国首相官邸所在地)的头等大事,约翰逊不想为了伊朗而开罪华盛顿。

德法的考量则完全不同。早在提出构建特殊交易机制INSTEX时,两国出力就比英国更多。路透社此前报道称,INSTEX机制的总部设在巴黎,内部工作人员以法籍和德籍居多。另外,《纽约时报》1月14日报道称,在三国联合声明中,德法本希望加入对美国更尖锐、更不留情面的措词,但最后一刻被约翰逊阻止。

“欧盟,特别是德法,其实不指望靠INSTEX挽回与伊朗的贸易和商业往来。以INSTEX为代表的一系列努力,主要是为了展示欧洲塑造‘战略自主性’的决心。这是在告诉美国人,我们的外交需要自主。”博尼法斯说。

“(INSTEX)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国际秩序维度。必须承认从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来,伊朗的反应是相对克制的。破坏协议和秩序的是美方。如果欧洲还自视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就应该责无旁贷地站出来。”他说。

“1914时刻”和“2003时刻”

美国“毁约”以来,虽然伊朗渐进式地进行一些核活动作为反制,但不少欧洲媒体和官员私下里表示了某种理解,并认为错不在伊方。在这一点上,法德表现得十分明显。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就曾指出,伊朗对特朗普退约的反制措施相对克制。德国国防部长、基民盟党主席卡伦鲍尔也在去年10月一场党内会议中表示,直到当时,伊朗一直在遵守签订于2015年的伊核协议,这是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都认可的结论。

相反,正是美国刺杀苏莱曼尼让局势骤然升级,还引发了伊朗发射导弹报复,阴云顿时笼罩海湾。在不少欧洲精英看来,这是特朗普一手将对欧洲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中东地区推向战争边缘。美国的单边行为,将为欧洲带来真实的安全风险。

德国媒体报道称,德国前外长加布里埃尔将百年前给欧洲带来心理重创的“一战”拿来作比,称苏莱曼尼之死是一个“1914时刻”,担心特朗普的妄动会像当年费迪南公爵夫妇遇刺一样引发连锁反应(编注:1914年奥地利王储费迪南公爵遇刺身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英、法相比,一向在外交问题上更加低调的德国此次一反常态,十分活跃。上周六(1月1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访俄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商谈伊朗局势,德国外长马斯也列席会议。两国领导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了对伊核协议的支持。

德国各界也纷纷发生声音。有社民党高级成员甚至声称,应该让美国停止将核武器部署在德国境内。该党领袖则指出,跨大西洋关系“已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让德法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决绝。在小布什的强压下,德法最终没有动摇,反对加入“意愿联盟”对伊开战。但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站到了美国一边,将欧洲的分裂暴露无遗。

“到目前为止,德法两国保持了高度团结,这与2003年有些相像。”博尼法斯说,“问题在于,德法再积极也不能缓解对伊制裁,欧洲目前无法在欧伊关系主动作为,伊朗人已经看明白了这一点。欧洲人只能继续深思怎样保护自己的外交自主权。”

责编:魏少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