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基层党建干部的两重矛盾
[学习小组按]
接近年关,基层迎来各种“忙”,但是有的忙可能也“提心吊胆”。其中,压力位首的是大排查,基层有句俗话,出了问题,可能就是“一年白干”,相关负责人还有连带责任。
而基层党建工作因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成为年底大排查的必选项。为了不出纰漏,基层党建的年底自查要反复查漏补缺、即刻修订。
今天,小组推送基层年终观察专题第二篇,让我们来看看基层党建工作那些事儿。
疑惑归疑惑,材料照样做
有时,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准备大量材料,有些地方并不知道上级部署材料的缘由,但疑惑归疑惑,工作照样做。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看出:
一是不知领导考哪题。基层治理形式变革背景下,干部的工作过程被纳入考核之中,一方面基层干部需要不断上报工作进度,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文字存根。然而,问题在于过程性考核的标准没有定。
就党建工作而言,常常没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但这项工作又很重要。对基层干部来讲,不知道领导要考核什么,只好把各项工作留档、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为了成为领导眼中的好下属。很多基层干部宁愿花时间把材料做得全、做得漂亮,也不想因材料缺失而给上级留下工作不认真的印象。
因此,对于从事党建工作的年轻干部而言,材料做得好或许一时没有明显的加分,但一定不要减分,尤其是领导的印象分。
矛盾的基层党建干部
大量的材料堆积,不仅滋生形式主义,而且令干部没有成就感、获得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第一重矛盾源自事务“打架”。在基层,不少干部要身兼多职。比如,中部某镇一干部身兼五职:办公室主任、包村干部、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新村办负责人、某重点工作的小组成员。上述工作下达时,根本来不及也没办法区分主次矛盾。工作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现实中,基层组织中做党建工作的往往不是专职人员。基层党建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小口径党建,内容由各部门选定。有时,基层会面临多个小口径的党建事务,又要讲创新,以致于不仅要做部门交代下来的活动和文字工作,还要配齐“五个一”:一间办公室、一个资料柜、一班人马、一套制度和资料。如此,就挤压了基层组织自主开展党建活动和加强理论学习的时间。
第二重矛盾源自于基层干部的个人牺牲奉献。一般来讲,基层工作安排讲究“力量分配法”,即根据能力强弱决定副手数量。其结果是能力强的人往往要“单打独斗”,还承担了班子里最难做的工作。难做的工作易出问题,压力最大、工作最累且“中奖率”最高,于是产生“能干事、干多事的反而多遭罪”的怪象。
辛辛苦苦做工作,没时间陪家人,最后还可能面临各种不可控风险。基层干部如果工作压力大,很容易影响到其思想状态、心理状态,甚至造成人才的流失,在严格约束干部、规范其行为的同时,也要让基层干部感受到,监督本身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整改,需要给基层更多包容空间。
总之,基层党建工作需要保持一定的自主与灵活性,着眼于干部的能力增长,让干部真正有时间学习理论和联系群众,才能使基层干部更好地扎根于群众之中。
难以动员,何谈联系?
说起联系群众,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基层党总支和支部位于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责任监督和协助基层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联系群众的工作,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服务好群众。”基于这个定位,基层党建的目的在于提升基层党员理论素质和联系群众的能力。
党建工作类行政化是基层党建存在的困境之一,而如何动员和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参与党建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管理农村党员没有具体抓手。另一方面,群众的态度也影响基层党员的积极性。
与之相对应,基层党建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有两个:一是探索有效方式激励农村党员自觉参与基层党建;二是要让党建在群众、在基层扎根下去。
所以,基层党建工作若想有效开展,就要改变做材料比做群众工作的时间长这一状况。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例如,激发党员的身份意识,增强基层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重构简单有效的考核机制,改变当前党建考核方式等等。这样,才能不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不违背基层党建工作的初衷。
作者/卢克玲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